玩自媒体多年,居然还没赚到钱?
前几天和别人聊天,谈到他在广点通上投放一笔资金去引来粉丝,然而流量变现的效率没有改善。
感到有些心灰意冷,于是暂时放弃公众号转向淘宝运营。
对于这种做法,我挺理解的,毕竟流量的变现,是关乎于自媒体的生存,没有收入,运营就显得极其艰难。
这也是很多公众号运营者最终停更,解散的最根本原因,理想和现实,很难去平衡。
可是,依旧还有一大批人把时间都扎根在公众号,通过接广告,卖产品、赞赏等收割一波金钱,那导致这两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公众号仍然是一个赚钱流量池,只是卡在了怎么将流量转换变现的步骤里。
很多人容易认为,我只要有流量就不用担心变现的问题,这种想法是认为流量=变现,两者是相通对等的关系,往往这种想法就已经阻碍了变现效率。
事实上,粉丝流量只是变现的第一步,即流量<变现,达到变现的途径是需要经过多层的步骤完成,为此导入流量后,只是加大了变现的可能性。
对于接广告为生的公号提高变现的效率有两种,降低底线门槛和提高自身信用。
当你成为一个大V时,会有一大批广告找上门来,像投资理财,伪保健品的那些。
只要你的底线够低,你不顾这个有什么影响就恰饭,可以接的广告有很多,自然赚的钱就多。
也会有一些号主会筛选性的选择,对于要不要接这个广告,看自己更注重形象还是在意金钱。
毋庸置疑的是,接广告的本身就是检测你的成本。
阅读的打开人数和取关人数的比例,其实就可以大概看出你的变现效率了。因为每接一次广告,必然会引发一批人取关。
如果说把流量称为某个平台的知名度,那么变现就是你的品牌价值,把知名度和品牌两者化为对等时,则需要提升品牌形象和把运营流量。
这就讲到自媒体的自身信用(KOL),即为真实感,权威性,信任感。
被美化的东西总是带着虚假性,就像你网购不会去看官方的精修图,而是通过卖家晒出的图片去选择。这就是我们说的真实感,接地气。
为此,人们对那种从草根出身上位的人会更有亲切感和觉得真实。
自媒体上,你会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她特有的价值观得到了你的认同,自然推荐产品的时候也就容易获得认同。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你想多赚一点钱,真的要看你的变现效率的强度,你有拥有变现的孵化能力,自然可以赚到钱。衡量的就是你可以带来的利益。
引导用户购买产品进行变现,跟接广告有些不同,也有相似点,比如信任感。
信任感,是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少的。
比如一个红人随口一说的产品好用,或者推荐使用什么牌子,甚至对待卖货的直播时间,红人和电商平台比起来,重视程度立马就不同了。
让流量变销量的结果,剔除产品质量好坏的因素,我们需要抓住用户的消费心理。
我们经常讲,消费的行为大多时候属于一种欲望的冲动性行为。
比如用户的消费刺激心理,这就如同双十一、双十二的购物狂欢节一样,自带一种【我现在不买就吃亏的想法】,从而使很多人在这一天进行消费。
限量和产品理念,都是能提高产品价值的因素,而用户在购买产品时有一种心灵基托,
之前有一款钻石的产品理念[一生只爱一个人],也就是说一个人这辈子只有一次购买资格。
而想要购买戒指需要进行感情的测试,检测你们是相互相爱才能售卖。
这种做法,从限制的条件和设置的门槛,以及赋予的理念,都会让很多女性想要拥有此戒指,然而并不是因为有多少克拉的牌面大,而是戒指背后的用意。
而男性本来并不需要被花费如此多的费用去买一枚戒指,但他心甘情愿去购买这件产品的行为,并不是奢侈品的消费,而是一种“情感维系支出”。
还有一点就是从众的连环效应,当你在专柜看到很多人路过都没有去购买,那么你自然也不会产生购买的欲望。
相反,你看到一堆人在排队购物买单,那种发现好物的好奇心和想要消费的心理,就是愈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