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五,马桥文化

制造石制工具的原料是燧石,燧石坚硬,本身分为一层一层的,比较容易剥落,而且单层的厚度不大,敲碎后会产生锋利的断口,像个刀刃一样。

最早的人类,在700万年前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森林,来到平原上,突然暴露在天敌面前,赤手空拳肯定是打不过的,在生死存亡之间,能够保护自己的,大概就是棍棒和燧石了。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棍棒和燧石是原始人类最可靠的武器,后来发展为工具。从此,人类和他的近亲灵长目动物走上了不同的发展之路,人类成为人类,而灵长目动物,一直到今天还是在树林里荡来荡去。

燧石一般是黑色或者灰色的,也有其他颜色,形状也多种多样,早期的原始人选择的多是可以握在手中的石核,容易把握。马桥遗址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工具已经比较大型了,上一篇中,我们看到马桥遗址出土的可以绑在棍子上的石镰和石刀。

问题是,上海地区几乎就没什么山,有数的几座小山也不出产燧石,大家可以到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去看看,有没有这种黑颜色的石头。从上海往西往南,大概一百公里,开始出现一些丘陵,马桥人的石头也许是从那儿来的,但更大的可能来自于更远的地方。

四千年前的上海,应该不会有什么战争,也犯不着为了几把工具去打仗,获得石头原料的途径是交换。大家有没有想过,上海有什么土特产吗?大白兔奶糖,羊毛衫,茴香豆,还是小笼包?即便算是,原材料也不是上海本地的。那么四千年前,马桥人拿什么去和别处的人交换那些石头、黏土、陶器呢?

马桥人能拿得出手的应该有二种产品:海产品和大米。大米大家都有,可能是次要的货物;海产品有保鲜的要求,马桥肯定没有现代的保鲜技术,用生猛海鲜去交换的可能性不大。但海产品的硬壳是个宝,特别是高品质的海贝,在当时就相当于现金,是硬通货,品质次一点的也能做成首饰。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经常出现周天子赏赐手下“贝一朋”的记载,就是十个海贝,这个手下就可以为此铸造一件大型的青铜礼器了。

马桥遗址挖掘出的牡蛎壳和海螺

马桥遗址出土最多的应该还是陶器,有红陶、灰陶、黑陶和黄陶,是个大杂烩,从器型上看基本都是实用器,是马桥人日常使用的器物,像煮食的鼎和甗、喝酒的觚和觯、储存液体的釜和壶、盛饭盛菜的豆和盘。

有些陶器的是光面的,有些陶器的表面有云雷纹、树叶纹、方格纹、回字纹等等,这些装饰纹是压印在陶坯上,再放到窑里烧制,所以被称为印陶文化。

除了这些装饰纹,很多陶器上发现了刻画符号,被称为陶文。陶文也许是最原始的文字,但不能算是文字,在陶文还没来得及发展成为文字之前,在中原地区已经发展出了甲骨文,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文字系统,文字的传播能力非常强,一旦传播到某地,该地的原始陶文就被取代了,没必要再去创造另外一套文字系统。

马桥遗址的年代要晚于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晚期出现的许多耗工费时的稀世珍品,包括玉器、带细刻图案的陶器、象牙器,在马桥遗址中均未发现。也就是说,相比较于良渚文化,马桥人的文化是退化了,原因不明。另外,马桥遗址是否有烧制陶器的窑炉?是否有磨制石器的工具和场所?至少闵行博物馆里没有展示。

可以想象,四千年前的马桥人生活比较艰难,他们没有条件去“海纳百川”,更不可能去争夺全国文明的中心。

如果一定要把这个遗址定义为马桥文化的话,马桥人在几乎没有什么自然资源的恶劣条件下,努力耕种,通过交换和贸易,维持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这种交换和贸易的文化,还要等待几千年,成为后世上海人的特质,最后发展成为海派文化。

(0)

相关推荐

  • 比甲骨文更早也更容易书写的古文字——陶文

    说道中国的古文字,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甲骨文,没错甲骨文作为最知名的古文字在科学研究上的确是首屈一指.但是也有很多人好奇,做骨头上刻字是不是并不太方便,仔细一想也对,古时候打猎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太小 ...

  • 禹会村遗址

    禹会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代:新石器时代 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涂山南麓,蚌埠市西郊禹会区秦集乡禹会村.分布范围自合体东岸至大堤下,遗址到村东.村南,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 ...

  • 史前遗址石峁,会是谁的城?

    这是一个三次入选"六大"考古新发现.两次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史前遗址,自2011年确认并开展考古发掘以来,几乎每年都会以令人震惊的成果给学术界带来惊喜. 这 ...

  • 二里头 · 鸡彝酉器

    二里头出土了大量与龙山文化和后面的商文化区别很大的陶器,这也为二里头是夏还是商提供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证据. 亲,你知道鬲甑甗斝盉觚都怎么读吗? 远古时代,不同的人群之间交流有限,所以都会有一些本 ...

  • 马桥遗址告诉你,上海历史有多悠久

    上海,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开埠才100多年.不过,今天要告诉你,上海历史真的没那么短暂,而是绵长悠久,并且还很精彩-- 最有力的实证是马桥遗址,以及由此命名的"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30,马桥文化展示馆

    这个小解说员很棒,非常可爱: 马桥遗址,位于北竹港西一百米的北松公路北. 冈身是六千年前上海的海岸线,一道贝壳砂堤.如果细分的话,吴淞江以南的冈身,由西向东,包括沙冈.紫冈.竹冈和横泾冈.几千年来,这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6,马桥文化的金山坟与汤庙村遗址

    当良渚文化退出环太湖流域后,原先在边缘地区的族群尝试着进入良渚人的领地,其中一支来自闽北,他们顺着武夷山脉的孔道,进入浙西南,发展为肩头弄文化(肩头弄在衢州江山).这些先民顺着衢江.钱塘江到达杭嘉湖平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4,马桥文化的亭林

    上海所在的环太湖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都被命名为文化,按照时间前后,分别为: 马家浜文化,约距今7000年--6000年: 崧泽文化,约距今6000年--5300年: 良渚文化,约距今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9,马桥

    马桥老镇本名山海镇,地处沙冈和俞塘汇合处.明末清初,形成商市,因当时镇上有四座石桥分布形状似一匹马,故人称马桥市,清乾隆年间始称马桥镇.我的想象力不行,怎么也想象不出四座石桥的分布形状能勾勒出一匹马的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四,马桥人的生活

    从闵行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可以大致看出马桥人在四千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这大概是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时,想要知道的内容. 先看石器.马桥文化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是他们的主要工具.旧石器时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三,马桥遗址

    马桥遗址位于马桥镇俞塘村,在北松公路边上,东距沪闵公路4公里,距离正峰苑10公里. 马桥遗址于1959年被发现,被专家认为是太湖地区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遗存,后来命名为马桥文化.马桥遗址出土的文物大多被 ...

  • 家里也很美!用微距镜头发现身边的“小小世界”

    最近,天气变化频繁温差大,出门拍照很容易感冒.与其冒着感冒的风险外拍,不如尝试在家拍拍照吧!用微距的视野来观察一下身边熟悉无比的世界,你会有意外收获,说不定会发现一些"新大陆"呢! ...

  • 性命之谜(廿三)指尖上的世界,了解身边物质千变万化的微结构

    原创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2021-01-21 14:17:25 触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俗话:眼见为实.但在这世界上能够欺骗眼睛的太多太多.象石材仿木.木材仿石.肉形石.食材假山.假花.假人. ...

  • 人生境界:移步到处是风景,身边方寸皆世界,举目满眼是乾坤

    文丨萱小蕾.图丨网络 ▼ 好像一夜之间,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书就蔓延了整个网络. 当时随便看哪里,似乎都能看到有人引用. 有人拿这话签名,有人拿去发朋友圈,也有人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