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83,白
铭文的第83个字是白,白发如新的白。
白字在铭文倒数第二列的第三个位置
白字的演变
甲骨文的白字,字形难解,众说纷纭。朱芳圃释为火盏;朱骏声释为从日,太阳光明;郭沫若释为拇指的象形;也有释为种子形;又释为象正面的人头形。但有一点大家都同意的是,这个字用作白色是借用义。金文和小篆与甲骨文字形一样。
《说文解字》:“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意思是:白,代表西天的颜色。吊丧办事时,物品都要贴上白纸,以祈灵魂安祥归西。字形采用“入、二”会义。二,是代表阴间的数。
在本篇铭文中白借为伯字,在其他青铜器的铭文中多数也是这样。
这个伯字的用法,可能代表一种爵位,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尊称。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时代特别是西周时期的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一般都没有了先秦时代的政治权力。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天子不应该算在爵位内,因此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就将天子除外,只有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参照甲骨文和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代爵制不详,商代爵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诸侯一般不称公,只有宋国的国君可以肯定是称公的,可能与他们是殷商遗民所建的诸侯国有关,地位比较特殊。
侯:西周和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编钟。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铭文中,师嫠称皇考为辅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楚国国君最早正式书籍记载为子爵,后来其国君请求改封爵位不成,就自封为楚王。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并被出土文物证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