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知的收藏青铜剑知识!
青铜器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时间长了,呈青灰颜色,因以得名。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在青铜冶炼中加入锡可以改变其熔点和硬度这个道理,对用途不同的青铜器,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考工记》中,就有关于青铜器合金不同配比的记载:"钟鼎之齐(剂)六分其金而锡居一“,”斧斤之齐五其金而锡居一“,”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大刃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削杀矢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鉴燧之齐金、锡各半“。据有关部门对一些出土实物的测定,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之比基本符合这一”方剂"的配比,《考工记》中所记载是可靠的。如对司母戊大方鼎进行的化学定量分析测定结果是,铜占 84.77%(锡占11. 64%,铅占2.79%),接近六分之一这个比例。又湖北江陵出土的一把越王勾践剑进行无损测试,发现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铜、锡,还有少量的铅和微量的镍。加锡不仅可降低熔点,且可使合金更有硬度,但锡含量超过25% ,会导致其刚脆、易断,故古人的经验是“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青铜剑不仅是在战场上用于厮杀的武 器,也是王公贵 族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正以》上说:“春秋官吏各得带剑。”《说文》记载:“古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指战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也因佩戴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1983年也是在湖北出土的吴王夫差矛通体满是菱形几何纹饰。对这种菱形暗格纹饰制作工艺,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铸槽填锡说”和“金属膏剂涂层说”。铸槽填锡说认为菱形纹饰的制作是通过在泥范表面粘贴泥条成形后铸出菱形纹饰阴槽,再往阴槽中填焊锡料的方法。金属膏剂图层说认为剑铸成后,在剑身上满涂用含锡量大的合金粉和天然黏合剂配制的膏剂,在膏剂上刻出菱形纹饰后,放入炉中加热,使锡合金在剑身表面融为一体,再经过打磨形成菱形纹饰。
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古代的青铜器比我们现在做的好,是基于古代的生产条件而言的。当代的青铜器技术是源于古代的技法的,是承上启下的!
青铜器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未曾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清脆,也无土香,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中国青铜器之乡是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了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五万余件青铜器。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 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 一 无 二、举世无 双的。
琴、棋、书、画、剑、诗、歌、茶、酒、花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修身养性之道。其中剑是一些人士的健身、防身的心爱之物。爱剑人士也会在自己的佩剑及剑鞘上装置饰物,如玉质的剑首、剑端、剑格、剑彘等等,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钢铁刀剑大量出现之后,青铜剑就逐渐销声匿迹了。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全国各地出土包括青铜剑在内的青铜兵器,可说是层出不穷,异彩纷呈。特别是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的发现,更是震惊中外,成为稀 世 珍 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