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京师保卫战(上)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没有想到征讨瓦剌之战演变成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甚至有的富户准备转移财产,个别大臣也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往南京。朱祁镇被俘之后,孙太后和钱皇后立刻筹措一批珍宝作为赎金送出,以使皇帝获释。

面对危机局面,大明朝堂之上围绕是“战”还是“迁”开展了纷争。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压阵,监国朱祁钰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首先是翰林院侍讲徐珵(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迁都南京,以避刀兵。“南迁之议”,颇得一些大臣支持。于谦当即否定这项提议,认为皇陵、宗庙、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轻易迁移;而且要以北宋为教训,指责南迁是亡国之论,并征得孙太后的支持。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谦,廷议乃决定固守北京。二十一日,孙太后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

八月二十三日,于谦等人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诛除宦党,平息民愤。明廷将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抄家灭族,打击宦党的气焰,初步稳定了内部。八月二十八日,王文上书郕王朱祁钰,希望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承继大统。当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联名奏明孙太后。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请皇太后改立监国郕王为帝,史称明代宗或景帝,遥尊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同时大规模的清算行动展开,诸多的王振党羽纷纷落马。当初,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杀,众大臣纷纷吐气扬眉,甚至跪在午门外,要求朱祁钰惩处王振余党。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并将王振同党,王振外甥王山也被当庭打死,史称午门血案。朱祁钰害怕想回宫去,于谦拉住他的衣袖,说王振罪当诛九族,马顺等罪当死,应不予追究。于是,朱祁钰下令马顺等罪有应得,众臣无罪。由于也先挟持明英宗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于是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同时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也先的阴谋不攻自破。朱祁钰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瓦剌气急败坏,发兵攻打北京。

于谦认为,土木堡之战的失利,犯了许多兵家之大忌,其中后勤保障没搞好是重要原因。20万明军长期在风雨中辗转,军粮不备、军械不习、运输不及时,连唯一的饮用水源都被切断,在人饥马渴的情况下,是不能打胜仗的。因此,于谦上任后,首先实行正确的后勤方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做好后勤准备。

于谦接着开始着重整顿、充实京军。原大同副将石亨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于谦认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于是将其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重任,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在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中,石亨指挥有方,英勇作战,战果显著。同时,于谦另以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骑兵部队和镇守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关口,并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玩忽职守的将校。此外,于谦还改革了军制,把传统的“三大营”改为10个团营,使其更加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他急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人,形成了兵力数量上对于瓦剌军队的优势。并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以备补充。

按照明朝的体制,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为此,明代宗朱祁钰专门下令,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于是,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又便于统一部署,共同抗击瓦剌于谦升任兵部尚书,积极备战;于谦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将领。同时,从各地调来兵力,日夜赶造武器,装备军队。在北京周围。布置兵力,严把九门。注意日夜操练军队,迅速地提高战斗力。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于谦严整军纪,并选拨新进将领操练军兵,分守九城,并命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固沿边大小关隘。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军备战,明军兵精粮足,士气大振,严阵以待。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瓦剌军挟持被俘的明朝英宗皇帝大举南下。一路经宣府进攻居庸关,从京师正面吸引明军。也先亲率主力3万人经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到京师。十月九日,在投降的明太监喜宁的帮助下,也先攻占紫荆关,挟持英宗经易州、良乡、卢沟桥,于十月十一日进抵北京城郊。面对强敌,石亨提出了收兵入城,禁闭9门,依托城池进行固守的建议。于谦认为,瓦剌势盛,如果示弱,会使敌人更加猖狂。他主张,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9门之外,并以重兵伏设于德胜门,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于北京城下一决死战。

(0)

相关推荐

  • 明朝夺门之变为什么如此顺利,朱祁钰犯了什么错,最终枉死西宫?

    还是哥哥狠,朱祁钰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让朱祁镇轻松夺权? 在执政水平上,对国家利弊上看,朱祁钰是强于朱祁镇的,朱祁钰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拯救帝国于水火之中.他无疑是大明王朝的大功臣,但朱祁钰依旧也 ...

  •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为明朝续命200年,为何最终遭冤杀?

    说起于谦,大家首先会想到谁呢?我想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回想起的是抽烟.喝酒.烫头的那位于老师.不过,在明朝中期,有一位中兴大臣,也叫做于谦. 他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尽丧的关键时刻,指挥北京守军击败了 ...

  • 朱祁钰当皇帝7年,为何仍被朱祁镇反杀?没子嗣,身体又亮红灯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太上皇,这些人或出于自愿退位,或被迫丢权.其中只有晋惠帝司马衷和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 司马衷复位后也不过是个傀儡,不值一提.有趣的是,明英宗朱祁镇,作为一个丢尽脸面的被俘国君,凭什么 ...

  • 明英宗被俘虏后,为何还能回到明朝再复辟,朱祁钰为何不杀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也是明朝历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位皇帝,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当了两次皇帝的人,并且还是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敌人俘虏过并且放回的皇帝. 明英宗9岁即位为帝,23岁在大宦 ...

  • 朱祁钰软禁明英宗,废除朱见深太子之位,为何朱见深给朱祁钰平反

    故事得从明英宗朱祁镇说起,明朝16位皇帝中,真正称得上明君的就只有四位,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而明英宗朱祁镇就是朱瞻基的长子,从明英宗开始,明朝从强盛开始走向衰 ...

  • 历史故事——京师保卫战(下)

    就在大明军队按照于谦的战略布署完毕以后,瓦刺大军轰隆隆的来到京师城外.也先一看明军早已严阵以待就没有贸然行动,便在西直门至德胜门一带安排重兵驻扎,把大本营设在北郊土城,跟于谦率领的明军的大本营遥遥相对 ...

  • 历史故事——没坐上龙椅就驾崩的元明宗

    天历元年(1328年)十月底,两都之战的硝烟才算散尽.元文宗成为了大元朝唯一的皇帝.战争结束了,善后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天下大势看似可以稳住了.元文宗在登上皇位时,可是许了愿的:"当明诏 ...

  • 回顾历史上历次人口普查的一些历史故事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去年底,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指出,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

  • 历史故事——朱棣三个儿子的权力游戏(上)

    昨天我们说到,朱高炽之所以能成为太子,与朱棣喜欢孙子朱瞻基有着很大的关系. 前一阶段,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不少观众都感叹,老朱一家人实在太有趣了. 朱家三兄弟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各有 ...

  • 历史故事——朱棣称帝后的大屠杀(上)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曾多次击败朱棣的盛庸深感无力回天,于是率余部投降.朱棣奉命盛庸驻守淮安,看住还死守在山东的昔日战友铁铉.接着朱棣派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死守不肯投降,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朱棣又 ...

  • 历史故事——脱脱走上历史舞台

    上周我们说到,至元元年( 1335 年)十一月,伯颜取消了科举考试,在面临汉人反抗时,伯颜甚至提出了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的主张.有这样的权臣执掌国政,大元王朝的国运可想而知.伯颜的倒行逆施使 ...

  • 历史上的汉初三杰、明初三杰、晚清三杰、北洋三杰都是谁,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11青山不厌三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古今将相争锋事,荒草古冢风萧萧. 人生如棋,世事如棋,岂止一个"争"字了得......一.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汉初三杰,从左至右: ...

  • 上蒋村历史故事

    上蒋村历史故事: 上蒋村以蒋姓为主,是永康蒋氏一支.据民国<西源蒋氏家谱>记载,上蒋蒋姓始祖蒋千一来自东阳横城村(今东阳市南市街道横城村).横城蒋氏是一个名门望族,曾因几代名贤云集横城义塾 ...

  • 油画《罗纳河上的星夜》背后的历史故事

    油画<罗纳河上的星夜>绘制于1889年,尺寸92×72.5 см,布面油彩 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寻找灵感,梵高搬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勒镇,并开始实施的"巨匠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