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要高级,先搞好“三线”和“二连”
草书是书写极致,是情感与法度在形式美与意境美的崇高审美层面的完美合一。
法度是作品的形式内容,情感是作品的精神内容,前者显于外,后者发于内,两者高度结合,互为依存。
当下一些书家不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创作情境所构之由,误读“情感”功能,在”酒后三杯”状态下 一味简单快速书写,忽视了“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的约束,进入到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无法”窘境。
显然,这种线条不是简单的快速书写,而是在对造型的解构中,其笔势和视象的形成,具有严密内在的约定俗成性和既定形式感。这些规定性即种种构成关系,决定了书法的书写,即线条是有规律、轨迹可寻的。
可以说,线条是草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挥洒 “三线”(线形、线质和线律)的多变及其构成关系。
线形,即草书线条的具体造型。在“篆隶笔意”前提下,某些地方往往大胆中锋、侧锋、破锋和散锋并用,流动与拙涩笔势并置,在强化线条“三段”起、行、收转变为起、转、收的连字组合中,加长中途笔线的行进距离,形成丰富多变的长短、粗细、弧形之线。
线质,即草书线条的质地和质感。常常使用不同材质或在同一材质中,通过用笔疾缓(速度)、轻重(力度)的差异,追寻线条不同质感特征。尤其体察毛笔不同部位的把控与发挥一一在行笔过程中对笔尖、笔肚、笔根不同位置与纸面各角度碰触、摩擦的变化,以期形成线条本身内部运动及两侧不同的质感。
线律,即草书线条运动过程中的节奏和旋律。
通过各种虚、实连和虚、实混合连等方式,进行构形和势变。
虚连,是看不见的暗线,是在明线书写中生成的一种潜在的“涌动”的内力。它以搭接方式通过穿插、避就、压缩字距,形成一种整伤的连缀,也可以通过体势组合方式,连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成字组,提高作品的凝聚力。
实连,是看得见的明线,是构形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笔线。它通过不同的行轴线实、虚和混合连缀方式,形成各种线造型、字造型、行造型或篇造型等。在“异音相从谓之和”“节则止之,奏则作之”中形成一种书写时力量分布和速度分布变化的节律形式。
对于此,我们要“高度把握”,通过“熟能生巧”的训练转化为功夫,变为默契于心、调控于手的一种笔墨运动的良好惯性力。这样在借助于“酒后三杯”的激情时,才能表现出“不期然而然”“无意于佳乃佳”的理想情调和审美内涵,体现出“书卷气”的轻松、遒劲的形式美感。
另外,“三线”在实笔(线的长短、粗细、弧度等)与虚笔(可虚、可实)之间的各种搭接、连缀中,在对线本身的内部运动与两侧(边廓)的把控中,在长短不同的线条对比中,在激情与理性的碰撞中,推进线条的运动轨迹,一次性完成而不可复制,创造出一种运动的形式或人类情感的奔涌状态,诉诸于视觉、听觉,甚至想象的知觉形式。
从而要给人以宏大静穆之感,而不是无休止的速度感,要透露出楷之稳、行之劲、隶之朴和篆之圆活,在纵向连绵映带、天女散花般的点画中,寻觅结构的诡异和新奇。
书法创作就是制造并协调各种矛盾,为此,我们在追求书体纯粹性的同时,更要强化书体间的兼容性,楷需草意而活,草需楷力而稳;楷过稳而失其活,草过流而失其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