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写生观
中国山水画受老庄及禅宗思想的影响非常深,也是最心灵化的艺术,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静观是一种精神。在静观中,用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与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相应和;在静观中,将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用笔墨升华为一种境界。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梁树年《敖雪图》
因此,画家应时刻重视“观照”的体验。在生活中不能只用身体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事物,还应更多地用心眼去看,用心耳去听,用内心去感受,做到应目会心,用笔墨把内心独特的感受强化、表达出来,并在境界上有所升华,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
中国古代画论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又讲“夫画者,从于心者也”,都是强调心在创作中积极的主导作用。这在今天同样适用。
傅抱石《雨花台颂》
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写道:“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南宋邓椿《画继》曰:“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一草一木都是生命之所在。中国古代哲学主、客体不是二分的,而是统一的,人与自然都是主体,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倪云林面对三五株枯树,不只是画树本身,而是通过与树的对话,把自己在其中感受到的某种心情传达出来,使人感到有灵气。
清 龚贤 《江村渔隐图》 水墨纸本
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水是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人与自然和谐的沟通,可带给人一种空灵的心境,并在笔下灌注一种赤子的生气,一种天地间的真气。
魏云飞《秋山红叶图》镜心 设色绢本
中国人面对自然时,往往把自我融入自然中去,以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更追求一种自然精神里的人文境界。一幅出色的山水画,除了得山水性情之外,更要体现人文关怀,具有人文境界,这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在山水画创作中,不能“得其形而遗其气”,必须达到“气质俱盛”,要借笔墨抒写自己胸中的奇思、妙趣。创作中强调表现,实际上也是在强调人文精神。清方薰曰:“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一个山水画家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养浩然之气于肺腑,列天下名山于胸中。
清 王时敏 《万壑奔流图》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就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所谓的“写生”,就是写其生气、生动、生命,写其“神”。它所描写的山川、人物、花鸟、鱼虫等对象,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它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与无限的自然、浩渺的太空浑然融化,合二为一的精神。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我们今天的美术界,很有必要对传统山水画的写生观重新加以强调和继承发扬。
宋文治 《家家处在花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