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宁远汉皇殿的建立者终于查清,竟是阳明山七祖郑秀峰?!

提到汉皇殿,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数千亩野生杜鹃花。其实,汉皇殿数千亩野生杜鹃的发现,得益于梅语研究团队对汉皇殿遗址寻找。

2012年,时任宁远县县长的刘卫华同志,在抗击冰灾时到过汉皇殿山下的村庄,听说了关于汉皇的诸多传说,便约见梅语,请梅语对汉皇殿真相进行考证。从那时起,就没有间断过对汉皇殿遗址的寻找。

2018年,桐木漯瑶族文化协会成立,更多的人参与到寻找当中。正因为此,这一年就找到了汉皇殿。而意外收获是,竟然发现了数千亩野生映山红。

今天,梅语就讲讲汉皇殿究竟是谁创立的这一历史悬案。

01   汉皇殿汉皇石像由秀峰禅师镌刻藏于石洞之中

▲清光绪间的《阳明山寺》记录:“遂于歇马庵龙潭之侧依岩坐……久之惺悟,撮石成像置岩中,凡三年。”

▲《阳明山志》中记录的“歇马庵龙潭之侧依岩坐,撮石成像”的具体位置,一核对,还真是今汉皇殿遗址所在位置。

梅语收藏有《阳明山志》电子版本。山志清晰记录,秀峰禅师在嘉靖六年(1528年),时年十六岁。志载秀峰花费三年时间,“撮石成像置岩中”,而具体位置正好是今汉皇殿位置。

歇马庵有妙竹公主,当属皇家人物;而阳明山万寿寺,“万寿”毫无疑问是指皇帝;而汉皇理所当然是指汉人皇帝。故撮石成像之实物理应为汉皇殿汉皇画像石碑。

▲这就是那块藏在山同中,秀峰禅师花费三年时间所雕刻的“汉皇石像碑”。

▲依石碑拓片,再填描彩色,遂得此图。此图对联明确显示石像人物为“髡眉即“智眉禅师”。

02  秀峰禅师在大观岭金台山寺做小行童十八个月

大观岭有大观堡,岭因堡名。而建文皇帝智眉禅师则是此堡的创立者,他死后葬于白陵,陵前有白掌塔,塔前右侧有金台山寺,又称佛帝庵。民国《宁远县志》:“又有金台山,层峦耸翠,望若楼台,有寺雄居其巅,亦为升眺之胜地。距山半里有白掌塔……”

秀峰禅师明正德七年(1512)出生,明朝时宁远县南乡东山岭人。14岁那年(即1426年),到大观岭金台山寺居留为小行童18个月。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行童”和“十八个月”。行童,实指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但又不是真正的和尚。明朝法律规定,男子不到20岁,不得入寺剃度皈依佛门。所以,14岁的秀峰只能在这里打杂、捧祭品、学习相关佛教知识。而这里的“十八个月”也是虚指,不是真指。它的真正含义是指,行童通过打杂等事,己经能够做真正的和尚了,十八空都能遵守了。

但是,为什么秀峰不直接在金台山寺出门,而要跑了到阳和山去做“野和尚”呢?这是因为,金台山寺是地方名寺,这里都是有名气的老和尚,根本没有小行童秀峰的容身之地,所以就跑到阳和山(秀峰坐化后改称阳明山)去做“野和尚”。

在金台山寺学习的十八个月,让他对佛帝智眉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也决心像佛帝智眉一样,争做第七代掌门人,让后人对他永供香火。所以,秀峰在今汉皇殿刻了佛帝智眉的画像,这就是后来的汉皇殿。

 04  秀峰禅师在万寿寺坐化为七祖佛爷

刻画好一个画像石碑,当然用不了三年。但是,还需要为此画像碑建殿祠等,这当然而要三年。也正是因为秀峰的这一举动,让他的师傅明性真正感动。于是,便把秀峰纳入佛徒“正规军”,并派他到曹溪观学习三年。

▲康熙《永州府志》对当时属宁远后属新田的曹溪观的记录

后人把曹溪看作六祖慧能在曹溪宝林寺之所在,这其实是错误的。慧能唐时已殁,佛教界也没有记录秀峰去过广东曹溪。其实,这里的曹溪是指禅师智眉所创立的禅宗柏晚成派六祖的修道场所曹溪观,与石牛观相近,在佛帝智眉当年流亡政权附近。在今新田县新圩镇境内,1984年后改称今名。

▲秀峰禅师真实画像,来自《阳明山志》

在这里学习三年后,秀峰禅师归阳和山。嘉靖29年,39岁的秀峰在祖爷岩坐化,肉身不腐。明南渭王改祖爷岩为阳明山,后人们又建万寿寺,即是把秀峰所建汉皇殿(为汉皇祈福之寺殿)改名易地而建。秀峰遂成七祖。

认真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宁远新田的寺庙只要是住持,不一定是总住持,僧号后面一个字都会有“峰”字,如建文帝叫铁峰(龙池挂名住持),另外还有景仙寺叫远峰、三教寺崧峰、新田武当山住持古峰。由此,可以推定,秀峰是从佛帝智眉开始算起的第七代掌门人,七祖也就是这么来的。其实秀峰是阳明山祖师,柏晚成禅宗之七祖。

          05  清朝平田人杨世珪阐明:汉皇殿是阳明山寺故址

光绪版《宁远县志》收录了杨世珪的关于汉皇殿的诗——《重游阳明山寺遥望汉王殿故址》(摘自光绪元年(1875)《宁远县志》卷第四·二十。)作者:杨世珪。其文曰:“前番来早此来迟,又是枫影菊蕊时。深树晚烟明代寺,荒云①残石汉王祠。千年衣钵②无传业,百里山河有去思③。我是部民惆怅甚,半因怀古半寻诗。 从诗文看,汉皇殿的”汉皇“终其一生,也是一个退位皇帝。

注释:①荒云:指仙人掌。这里原指荆刺丛生。②衣钵:衣:袈裟;钵: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食器,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③去思,典故名,典出《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列传·何武》。"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后遂以"去思"指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

通读并理解诗作后,梅语发现,汉皇殿实为万寿址旧址。只是因为秀峰坐化于此,人们到万秀寺礼佛更盛,慢慢地,汉皇殿成了荒云残石。“千年衣钵无传业,百里山河有去思。”明显道出汉皇是位退位隐居禅门的佛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