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国际性视野略论

不同国家的博物馆由于发展阶段、文化背景、经营理念不同,发展各有特色。不过,在思考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过程中,结合个人有限的国外游历和参观体验,一个比较强烈的感受油然而生。那就是在有幸走访过的一些国外博物馆以及相关文化展示空间中,除了当地丰富的藏品、富有特色的展陈之外,“国际性视野”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收藏可以说是非常突出的特色,这一点在我国的博物馆里相对比较少见,由此也引起了笔者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国外博物馆“国际性视野”的观察和思考

国国际上那些知名博物馆,比如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和吉美博物馆、德国的柏林博物馆岛、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藏品并不限于本国,几乎涵盖了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文化艺术资源,尤其包括大量的中国文物,藏品之丰富,体系之恢宏,不能不令人咋舌。

卢浮宫所藏“断臂维纳斯”雕塑

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里的亚洲文物

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从藏品到展陈、阐释、推广,“国际性”特色非常显著。从藏品和展陈而言,所藏世界各地的文物资源丰富度首屈一指,包括古代希腊、罗马、埃及、印度等国的珍贵文物,也几乎涵盖了我国重要的文物类型,并有专门的展厅,且展厅所见只是冰山一角。

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拥有大量欧洲雕塑绘画和非洲早期文明的神庙原构、木乃伊、饰品等,也有极为丰富的中国佛教艺术、雕塑、绘画、瓷器、玉器、家具等收藏展陈。博物馆二层的玻璃天棚内,还特意营造了一处反映中国古典园林卓越成就的明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欧洲雕塑、埃及神庙和中国的“皇帝礼佛图”、明轩

除此之外,欧美大国还有一些针对地区或国别的专门博物馆,诸如法国以收藏展示亚洲文明著称的吉美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佛利尔博物馆、克利夫兰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都藏有相当丰富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资源。

即使一些城市的专题性博物馆、中小博物馆甚至大学博物馆,藏品和展陈也不乏“世界性”,比如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博物馆,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博物馆等。甚至一些博物馆可能所藏外国文物比较少,但布展却是有世界眼光,将其主题置于世界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来策划展示,直观对比,相互参照。

德意志博物馆中的航空展和陶瓷展部分的世界性元素以及对比

另外,欧洲还有一类由古代皇宫发展演变而来的博物馆,诸如德国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慕尼黑的夏宫宁芬堡宫、法国的凡尔赛宫、奥地利的美泉宫等古典皇家宫殿里,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风”风靡之时和影响之下,都有所谓的“中国屋”“中国塔”“中国亭”等“仿中式建筑”以及瓷器、丝绸、壁画等中国元素和文化艺术品的收藏。巴黎的枫丹白露宫“中国馆”也收藏有大量来自圆明园的珍宝。

我国博物馆藏品和展陈“国际性视野”不足及其历史背景

与国外博物馆相比,我国的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历史长短,藏品多以本国本地为主,展陈也基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代表性器物以及相关背景。我国常设的集中的外国文物展览屈指可数,种类、规模和影响力也不大。比如,故宫博物院有域外贡品以及传教士等带来的外国钟表等,并在鼓浪屿设立了外国文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有“友好往来 历史见证——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受赠礼品展”常设展,颐和园、厦门华侨博物馆、旅顺博物馆等也都有一些外国文物,不过整体而言其藏品和展陈的国际性视野较弱。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藏品资源的巨大差异,而不同国家对文化资源的收藏是与其历史发展进程及对外关系密不可分。历史上,我国对外睦邻友好,与周边国家多以“朝贡”“番国”和商贸往来为主。在这样的对外交往观念和实践下,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等交流线路的开拓,中外之间使臣和商贸的交流,人员物资信息之间的流动非常频繁,一方面中国文化的域外影响渐远,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远渡重洋;另一方面域外丰富的物资也传到了我国,比如来自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无花果以及来自南美的土豆、玉米、番茄等植物种子,玻璃、金银器等日常用品,以及与宗教、音乐、舞蹈、服装、科技等有关的雕刻和工艺品等。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交流中,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成就了彼此。不过,我们长期与邻为善,所以虽然不乏外国文物及其文化元素,但相对而言,外国文物的数量和种类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为正常的外交和商贸往来所得。

英法美日德等之所以拥有国际范围内大量的外国文化艺术资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来源也非常复杂。有的是通过正常的使团商贸途径获得;有的则是在殖民时代通过战争、探险、考察等名义非法掠夺,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在中国的烧杀抢掠,以及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以“科学考察”为名收集以及强行购买等行为,导致很多中国文物流落他乡;也有的是收藏家四处低价收购或中外古董商勾结贩卖;有的还通过盗掘走私,这一切都给我国和相关国家的历史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创伤。

时至今日,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加强,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近年来,国家博物馆还有很多省级和地方性博物馆,已举办过多场次和多主题的外国文物展览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公众的国际视野,但社会影响比较有限。对于一个文明大国来说,缺乏常设的更大地域范围或更多主题的国际性展陈,也是一种缺憾,但未来可期,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国际性收藏,同时基于现有资源,展陈阐释中加强“国际性”视野还是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

加强“国际性视野”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丰富性、现代化和全球化,以及更多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将大大提升。人们除了关注自身的生存之外,必将会关注更为广阔时空范围内的不同地方、人群、知识、风景、文化等,以寻求更好的生命体验和提升机会。那么,如果能提供这样的文化窗口和平台,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盛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接触越来越紧密,各行各业相关的“世界性需求”都在持续增长。不论是从个人发展还是从国家战略来讲,提供更多的“世界性”产品和文化体验,培养“世界性”眼光和扩展“世界性”视野,都是应有之意。以此为个体和群体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更好地在国际社会内获取生存发展的资源和机会,并培养具有历史感、国际意识的公民,有益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了解人类历史文明整体演进的窗口和平台,了解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在其中的地位和贡献,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智慧。

如果我们能够凭借已有的国内外文物资源,并充实、筹建具有国际特点的文化空间以及展陈研究视角,把自身置于更为广阔的世界历史文化发展演进之中去观察思考,自然会增加多元的视角和比较认知的思路。能够为大众提供“穿越时空”和“跨越国别”的特别体验,并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外文化的时空差异和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思考人类共同的历史、命运和未来。

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可加强国际性藏品和展览、研究的视野,或者将来条件成熟之后构建这样类型的博物馆。

为此建议,鼓励中外联合办展,加强与国外博物馆的交流合作;鼓励展陈阐释过程中可能的“国际性”对比展示和研究;有条件的机构和个人可开展外国特色文化资源的收藏、展陈和研究。

实习编辑:姚   玥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