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勉励君子、警惕小人《论语》14.6宪问篇第六章

【原文】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翻译】

孔子说:“君子之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四书集注》谢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

  《四书蕅益解》:警策君子。激发小人。小人若仁。便是君子。那有定名。

  江谦补注:魏征上唐太宗疏曰。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于正道。小人或时有小善。善不积。不足以立忠。疑君子而信小人者。读之可以猛省矣。

  《论语新解》:君子或偶有不仁,此特君子之过,亦所谓“观过斯知仁”也。小人惟利是喻,惟私是图,故终不能为仁。本章语句抑扬,辞无回互,盖为观人用人者说法,使勿误于“无弃材”之论。

        

     《论语别裁》

这都是连接上面一贯的。孔子说,一个君子不仁,是有的;但是一个小人能仁,这种事是不会有的。以现在的话来说,一个好人不仁慈,有这个道理,如果说一个坏人而能仁慈,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知道孔孟的思想,都是“春秋责备贤者”的作风,孔子所要求的对象,主要的是知识分子。在古代教育不普及,知识分子少,一个君子当然要仁慈。但是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有时不仁也是难免的事。至于坏人当然没有仁慈的心,坏人如果有了仁心,就不是坏人,有句俗语“强盗发善心”,这是不大可能的。如真的强盗发了善心,他就不作强盗而改作好人了。

品读:

在孔子看来,仁的境界是非常高的、难以企及的。君子尚且要时时注意努力,小人就更难了。君子也可能不仁,这是我们必须提高警觉的。不能够因为平日看起来像君子,便完全相信他的所言所行。某人确实是小人,他所说的话,哪怕再动听,也不能相信,以免受害而后悔不堪。

在孔子的心目当中,圣人的道德修养,应该是最高尚的。仁者居第二位,而君子则列为第三。圣人当然不可能有不仁的举动,“仁者安仁”(《里仁篇》),时时刻刻都合于仁。所以孔子自谦“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篇》),自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篇》)。君子偶尔也会出一些差错,孔子却以君子自居,实在十分谦虚。小人的品德,当然是最差的。只会怀土而不知怀德,只能怀惠却不能怀刑(《里仁篇》)。小人不成人之美,反而成人之恶(《颜渊篇》),难怪孔子说小人从来没有行过仁德。

“ 道心惟微 ”,君子亦有不仁,“人心惟危”,小人未有仁者。

君子稍有不仁,还可以原谅。小人假仁假义,千万不要上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