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实践|一种室内快速养出密集型苔藓群落的分段式养护方法
1.背景介绍
我过去一直致力于研究苔藓室内闷养的注意事项及方法。苔藓闷养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徒长,表现为植株生长稀疏,不够密集,且植株生长细长。失去了苔藓真正的美感。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增加通风面积,降低闷养容器的湿度,压制苔藓的生长。说完了苔藓闷养的缺点,说说它的优点,它的优点就是发芽快,苔藓生长迅速。我的初步想法就是扬长避短,既要充分利用闷养的优势,又要注意苔藓闷养所造成的影响。
2.实验设计
计划采用分段式养护方法,首先进行高湿度闷养,待苔藓明显抽芽生长后,增加通风面积,降低瓶内湿度,压制苔藓生长。
3.实验材料
塑料瓶(分别为开小孔的塑料瓶和开大孔的塑料瓶),人工繁殖短绒藓,水苔,陶盘,鱼线
4.实验过程
水苔泡水后沥干待用,陶盘内部装水苔,上面谱苔藓。用鱼线环绕托盘紧密缠绕。能用多大的力气就用多大的力气。苔藓已经面目全非,被致密的鱼线紧紧的缠绕在了水苔上。
短绒发芽挺快的,约20天左右抽芽生长,抽芽高度大约1cm,这是我的失误,我的设想是抽芽不久(不超过0.5cm)就要开始增加通风面积,不过这并未影响到我最后的实验结果。本次试验设置了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待发芽后,实验组开始更换开口较大的塑料瓶。我在北方,考虑到我这里室内湿度实在太低的问题,没有把口子开的太大。
下面一系列图片,是现在的一个生长对比。距离实验开始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可以看到分段式养护方法是可行的,实验组生长出来的苔藓群落更加的致密,矮小,且较硬,用手抚摸就像摸着一把硬毛刷一样,而对照组比较疏松,细长,且柔软,用手摸起来香摸着鸡毛掸子一样。
左侧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
同上
同上
同上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5.讨论
在第二阶段的养护中,我没有开太大的口子,如果开更大的口子,苔藓生长高度将会更低。
我在第一阶段的养护,用到的闷养容器不是全封闭容器,它的上下均有开孔,约铅笔那么粗。我觉得开孔不开孔在第一阶段似乎不那么重要。因为第一阶段就是要借助闷养的高湿环境来加快它的生长。比如你用玻璃瓶来养,你在第一阶段,可以直接覆盖一张保鲜膜,用皮筋扎紧。出芽后,根据你那里的湿度情况,在保鲜膜上开孔,或者直接把保鲜膜扯掉。
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会有一个生长点的坏死,这个不必担心,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所谓苔藓生长点,也就是苔藓茎尖端的位置。对照组的高湿度一直维持着茎尖端一个翠绿的状态。据我观察,苔藓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湿度的骤降,苔藓生长受到强烈的影响,长的比较高的苔藓生长点最先受到影响,开始变黄,停止向上生长,但它的生长是不会停止的,无法向上生长,它就开始长侧枝,这也就是增密的过程。
先前长的较快的第一梯队的苔藓生长点开始大面积受损,由绿变黄。先前长的较慢的,个子较矮的第二梯对,得益于第一梯队的保护,继续缓慢的向上生长。它会追赶到和第一梯度一样高以后就停止追赶了,它再想往上生长就要受到威胁了。它停止生长后,也开始长侧枝。陆陆续续的,第三,第四,第五等梯队都陆续追赶上来了。到此苔藓的增密过程就实现了。
待后面梯队追赶上来后,早些受损的前面梯度的生长点开始得到恢复。这个时候仿佛形成了一个群落,一个集体,大家彼此相拥紧靠,谁都不敢长的个头超出集体,所谓枪打出头鸟,长的高了就要受到干燥环境的压制。大家只能依托着集体的力量,降低自身的蒸发,然后等待机会的到来,待环境合适了,开始拔高扩张,而这个时候再要拔高扩张,可能是一种集体的生长,我这里是一个猜测。也可能又出现一批第一梯队成员,后面梯度来追赶,由于受制于环境湿度,第一梯队不敢长太高,肉眼看上去还是整体在保持协同一致的生长速度。
6.总结
方法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应该都交代清楚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尝试一下。前几天我给这盆实验组苔藓剪了个发型,它长得太过平整,而我比较喜欢馒头型,不喜欢平面。下面给大家看看它现在的样子,强烈建议大家体验一下给苔藓理发的过程,真的超级享受,这可能就是理发师的快乐吧。因为剪的时候又生长了一段时间,和上面那些图拍摄的时间不一致,比上面那些拍摄的大约又多生长了半个月左右,所以大家会看着下图中的苔藓更加的紧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