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一)

前面聊刘封时说过有机会聊聊诸葛亮,让各位看看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其精明的程度为什么会有让人细思极恐的感觉。

这个愿许得有些草率,纯属没事找事,给自己找麻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伟大人物之一,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古今评论诸葛亮的文章书籍汗牛充栋,其中也没多少说清楚道明白了的。我这个业余爱好者现在要来聊诸葛,岂非自不量力?

但要聊三国,又怎么能避开诸葛亮呢?(其实我还避开了袁绍、袁术、曹操、董卓等人,原因都是太麻烦,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太累)试着聊聊吧,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觉得还行,你喝个彩点个赞就好,觉得是胡言乱语,你取关删除扬长而去就好。

传统上历代对诸葛亮赞赏有加,有些赞赏得过了头,近乎于神化。现在有所反转,出现把诸葛亮拉下神坛的说法,有些又拉得太猛,极力黑化。本文尽量做到真实描述,就事论事,不神化,也不黑化。

三国历史人物中被神化得最厉害的有两个人。排名第一的是关羽,从一个逃犯演变成一个圣人,一个神。不光是正常的公开的社会各阶层对其顶礼膜拜,非正常的隐藏的江湖帮派也对其顶礼膜拜。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其实对关羽的崇拜就是自宋以后的那些皇帝老倌和江湖帮会的帮主、教主们弄出来的。皇权和帮权(没这方面的专门词汇,自创一个)都是绝对权力,都需要绝对忠诚,绝对服从。于是,他们(主要是皇帝老倌)制造出关羽这样一个忠义的楷模,既是对文武官员、帮众教徒的引导鼓励,也是愚弄。

排名第二的就是诸葛亮。以《三国演义》为例,里面对诸葛亮的神化登峰造极,鲁迅先生都看不下去了,认为“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鲁迅先生出名是靠文学、杂文创作,做教授则是靠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学术研究)

神化诸葛亮的主要是文人,皇帝老倌和江湖帮会的帮主、教主们不会这样做,因为诸葛亮曾经有架空皇帝、唯我独尊的前科,这帮人谁都不愿意做俯首听命的刘禅,自然不会引导鼓励下属去做诸葛亮。

文人则不一样。古代文人从小被灌输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学成文武艺”的终极目标是要“卖与帝王家”,要想“赢得生前身后名”,必须要去“了却君王天下事”。

文人自己做不了皇帝,要实现理想,达到目标,只能通过皇帝,怎么办呢?最好就是能有一位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皇帝。这也是以前经常说的,古代文人最大的愿望是做帝师,教育培养一个信服自己的皇帝,通过皇帝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刘禅就是这样一个皇帝。诸葛亮既能毫无障碍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治国,又能得到忠臣的美誉,让诸葛亮以后的文人羡慕不已,不断地颂赞诸葛亮,也就是不断地暗示自己的君王要重用贤良,当然这个贤良是指他自己。

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鄙夷这些古代文人,认为他们奴颜媚骨,那是皇权时代,家天下时代,君国一体,忠君是最高原则。

要建功立业也好,要赢取功名荣誉也好,要奉献社会也好,要服务苍生也好……随便你说什么漂亮话,做什么漂亮事,都必须通过忠君来实现。要单论文人群体,古代文人的道德品质、风骨情操远胜于今天的文人。(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文人)

聊了这么久还没进入主题,是不是有些啰嗦?哈哈,稍安勿躁,反正是长文,慢慢聊。

 一、家世之谜

诸葛亮,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有记载说诸葛家族祖先最早生活在诸县(今山东诸城市),姓葛,迁移到阳都,因该地有另外一支姓葛的人家,为了区别,就加了个诸字,意思是从诸县来的葛氏。

刘禅当皇帝后曾经说过一句话:“政在葛氏,祭在寡人。”这里的葛氏,即指诸葛亮。古代姓氏不能乱说,一个皇帝能够这样说,也没看到诸葛亮的反对,应该是诸葛亮祖先为葛氏的一个证明。

现在许多人都把诸葛亮家族说成琅琊望族,不知道依据是什么。如果仅仅因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诸葛绪等阳都诸葛家族的人分别在魏、(蜀)汉、吴做过高官,就认定其家族为望族的话,就太奇葩了。

汉末的所谓望族,是指世代居住于此,家族繁盛,儒学传家,起码三代最少有两千石以上高官,或者是帝王贵胄之后的家族。这些家族魏晋以后大多成为门阀。

找不到诸葛亮家几代为官的记载,《三国志》说他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这和说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曹操是汉相国曹参之后一样,强拉一个名人来伪托,没有确凿的证据。

诸葛丰是诸县人,不是阳都人,生活在西汉元帝时期,离诸葛亮有二百多年,仅因为同姓被说成诸葛亮的祖先。不是没可能,而是没有确凿的证据。

按修史惯例,在介绍某一个人时,如果这个人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的话,一般都会列出来。《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找不到其祖父以上人的情况,只有他爹诸葛珪的记载,汉末时做过泰山郡的郡丞。这是辅佐郡守的一个官职,品秩六百石,和最低级的县令一个档次,属于低级官员。

其他几个上面提到的姓诸葛的人,也找不到几代为官的证据,就一个六百石的低级官员家族怎么也谈不上望族吧?

琅琊郡还真有望得不得了的望族,一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姓;一是孔子门生颜回之后的颜姓,绵延数代,人才辈出,赫赫有名。没听说诸葛亮之后,诸葛家族出过什么显赫的人物。

诸葛家族就是一个普通官员之家,并不是什么望族,当时不是,后来也不是。上述的几个诸葛中,诸葛瑾、诸葛亮都只有一个传人;诸葛诞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诸葛绪有两个儿子,两个孙子。

晋以后,诸葛家族不知所终。一直到1992年才发现诸葛亮后裔主要聚居在浙江建德、兰溪、龙游一带,有八千余人,多为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这是根据最早修于南宋初的《诸葛氏宗谱》断定的。一千多年后才有八千多人,太少。现在各地有许多宗亲会,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

仅有一代人做过官,还不要说低级官员,就是曹操的爹曹嵩都做到太尉那么顶级的官员了,曹氏家族人丁都那么兴旺了,还是寒族。

寒族并不是贬义,只是一个身份说明,并不是说是一个贫寒潦倒的家族,仅仅是没有数代累积起来的政治资本、政治势力而已。豪族、寒族魏晋以后演变成豪门、寒门,而寒门也是门,不是像现在许多人理解的那样,出身贫寒就是寒门,老百姓没门,不论贫富,都没门。

西方也如此,欧美大航海后冒出来的暴发户,再有钱也成不了贵族,只能花钱买或者联姻来实现自己的贵族梦。

韩信落魄时,穷得靠洗衣服的老太太施舍饭吃,还是要拿着那把长剑,为什么?那是身份的象征,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能持剑。你不是贵族,就算比韩信富裕一百倍,还是不能持剑,就是这个道理。

诸葛亮家应该就比较富裕,兄弟三人都能接受教育。那时候读书是高消费,普通家庭承受不起的。哥哥诸葛瑾少年时(二十岁以前)还能够到洛阳去求学,更是需要很大的开销。

悲催的是,诸葛亮的童年十分不幸。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被叔父诸葛玄接到荆州,同行的还有弟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

曹操的父亲曹嵩在琅琊郡避难时被杀,曹操得到兖州后,以为报父仇为名攻打徐州,残杀了几十万百姓。诸葛亮离开琅琊的时间大致在此前后,沿途亲眼看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也许这就是后来诸葛亮不投靠曹操,或者从来没想过和曹操结盟的心理原因。

诸葛亮就这样漂泊到了荆州,开始了耕读持家的岁月。

 二、隐居隆中之谜

诸葛亮因为父母双亡,跟着叔父诸葛玄到了荆州,没想到噩运依然追随着他,叔父诸葛玄也很快去世了。

诸葛玄身上也有些说不清楚的地方。他之所以带着诸葛亮兄妹离开家乡,是因为他要到豫章郡去做太守。是谁表他去做太守的呢?一说是袁术,一说是刘表,偏偏这两人是对头,真弄不清楚会是谁表的。

但不管是谁,起码可以得到一个信息,诸葛玄应该是个人才,小有名气,袁术、刘表都在拉拢他,都希望他能为己所用。

结果朝廷没承认这个“表”,派朱晧来代替诸葛玄。诸葛玄与刘表以前有私交,就离开豫章投靠了刘表。不久病死了。

有种说法是朱晧从扬州刺史刘繇那里借兵武力把诸葛玄赶出南昌,诸葛玄退屯南昌附近的西城。西城百姓造反杀了诸葛玄。经史家考证,此说不成立。

叔父去世后,诸葛亮选择了离襄阳城二十里(一汉里约为414米)的隆中居住,耕读持家。

这里又有个迷。这家人的迷太多了。

诸葛亮不是长子,是次子。古代是长子继承制,长房是大宗,其他的是小宗。诸葛瑾是长子,此时在江东避难。叔父诸葛玄去世后,应该是诸葛瑾回到荆州来照顾弟弟、妹妹(或姐姐,不知道他们谁大),或者是诸葛亮带着弟弟、姐姐到江东依靠长兄。可这两种情况都没出现,兄弟二人就这样隔江而居,太奇怪了。

诸葛亮此时还不到二十岁,要读书、要持家、要社交、要谋划未来……肩上的担子太重,要做的事情太多,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做得好还是不好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