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说的4句口头禅,却伤孩子最深,尤其是第二句
进化妈: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作者:木人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最近,杨迪又成了羡慕对象。
在《再见爱人》中杨迪透露,自己原生家庭气氛和谐,父母从来没有在他面前展现过矛盾和纷争。
节目里杨迪坦言:“我们家属于鼓励性家庭,父母对自己一向鼓励居多,对自己想要做的事都积极鼓励,即使帮不上忙,语言上也会给予很大的支持。”
众人表示羡慕不已。
拥有这样支持自己的父母,孩子自然开朗又争气,父母积极鼓励的口头禅,让他幸福感满满。
是啊,父母温柔善意的口头禅孕育阳光优秀的孩子,相反,父母随口伤人的口头禅,让孩子备受伤害。
《超级演说家》中有句话:你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最爱孩子的我们,有时却伤孩子最深。
“都是为了你好”
都是为了你好,简直称得上是父母口头禅第一名。
当孩子不顺从、不合我们意志,但是我们又极力希望孩子顺着我们的心意走,这句话就闪亮登场。
只是无论如何,最后往往不尽如人意。
一个学霸同学,大学四年年年奖学金,毕业之后,却他拒绝参加司法考试,也就意味着无缘做律师,一次聊天,表示很可惜,“怎么连考试都不去试试呢?”
他并无惋惜,只是带着倔强:“我本来就不喜欢法律。”
原来当初上大学选专业,他喜欢师范,他爸爸想让他学法律,一句“为了你好”,他只能接受。
四年之后,他还是决定做自己。
大学毕业,他考了教师资格证,准备当老师,虽然面试屡屡不顺,依然坚持要追随喜好。
现在的他,还不是老师,在自己考的一家单位上班,待遇很好,只是与法律完全不相干,有时候真是感慨,法学四年,专业学的那么好,就这样丢了专业不可惜吗?
也许丢了四年的专业可惜,但是为了自己活一次,此生就很值得吧。
父母的每一句“为了你好”,多少带着点“我吃的盐比你喝的水都多”的过来人的傲娇,局限于自己的认知。
他们随口的“都是为了你好”,其实都是为了自己好,满足于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何曾真正理解孩子,问过孩子真正需要的好是哪般模样?
真正为了孩子好,请用心理解,尊重一下孩子。
“家里穷,所以你要懂事”
家里穷,你要懂事,多少父母说过这句话?多少孩子生长在这句话的阴影下?
知乎上有个问答:家长总是哭穷对于女孩子有什么影响?
一个匿名回答是这样的。
她是城市女孩,父母工薪阶层,家庭条件在当地尚可,并没有穷到极致。
小时候,她喜欢芭比娃娃,妈妈说太贵拒绝买;
初中时,她发现读书重要,想买书,妈妈撇嘴:“买书多浪费钱,哪有这么多钱让你买书,想看书可以去图书馆借啊。”
有一次,她用压岁钱买了五本很喜欢的书,高兴抱回家,却遭到妈妈训斥:“你怎么又买书啊,又浪费钱,咱们穷,没有那么多钱。”
实际,她已经好几个月没买书了,而且一年买书不会超过六本。
一个家庭连孩子买书的钱,都舍不得投资,那还舍得为孩子花什么钱?还是希望孩子一分钱不需要,自己长大成人回报家庭?
父母哭穷的本质是自私,是懒惰,哭穷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节俭的优良作风,更多的是为自己的不奋斗,安于懒惰找借口。
父母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挣钱辛苦,要去珍惜,但是一味哭穷只会让孩子由内而外的自卑。
放假,同学找她出去玩,她只能拒绝,因为害怕花钱,更讨厌看到自己要钱时妈妈的嘴脸和语气。
她羡慕经常旅游的同学,也曾问妈妈,可以不可以去海边?妈妈直接说:“咱家穷,旅游不起。”
被男孩表白,总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觉得自己不配谈恋爱,也不敢,因为没有任性的资本。
如今,爸妈为哥哥买了辆30多万的车,计划再买第三套房子,她意识到自己并不穷,可是穷带给她的心理阴影已经挥之不去了,她已经习惯拒绝那些花钱的活动和社交了。
父母一次一次哭穷的烙印,最后让孩子扛上一辈子心穷的标签。
“你是老大,要让着妹妹”
周末带女儿回娘家,跟弟弟家的儿子悠悠玩。
三岁的女儿看上了悠悠新买的手表,顿时爱不释手,可是悠悠也正喜欢,他生怕被抢走,女儿喜欢的不松手嚷着“我的”,于是一人扯着一端,开始抢表大战。
哥哥力气大,女儿虽然没有认输,但是已经开始哭,这一哭,引起了沙发上正聊天的大人注意,弟媳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让妹妹玩一会”。
悠悠嚷着:“这是我的,我凭啥要让她”,旁人都在一边倒,因为你大,妹妹小,你要让着妹妹啊。
悠悠依然不撒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从厨房进来了解情况后,告诉女儿:
“这是哥哥的手表,你喜欢可以问问哥哥'可不可以让你玩一会’,但是你不能这样抢,要是哥哥想要你喜欢的那个小蜜蜂你给吗?”
“不行!”女儿说,乖乖松了手。
没一会,悠悠主动把手表给女儿玩,她高兴地炫耀,我说“哥哥喜欢你,很让着你,你也要让着哥哥啊。”
要求大的让着小的,不如给他主动愿意让的机会。给他足够的尊重和爱,大的才会主动让。
在《奇葩说》辩题:父母该不该教育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谢楠说过一段话: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教会让,他可以去体会爱,也可以发自内心地去给予,但也应该可以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要’”。
让孩子遵从自己的心愿,让我们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
相信很多二胎,三胎家庭都深有同感,老大要让着老二,大的要让着小的,是必须让,应该让,不让就不是好哥哥,好姐姐,让着弟弟妹妹,才是好哥哥好姐姐的正确做法。
仿佛身为老大即有罪,就必须卑微忍让,小的就永远有理,可以野蛮欺人。
殊不知,一味要求大的让着小的,只会委屈一个,惯坏另一个,无论大小,互相谦让才是美德。
“谁都比你强”
中国父母都喜欢“别人家的孩子”,总感觉比自家孩子优秀,有礼貌,于是口头禅式的“比较”就成了伤害孩子的利刃。
中国青年报社有一项调查显示,有83%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会经常比较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
《少年说》中,一个学霸男孩在高台喊着自己的委屈:“每次我数学考满分,我妈却总是会说,很正常,别人比你厉害的多了去了。”
简直不可思议,如此优秀的孩子,还是无法让父母满意。为什么父母不能投其所好给予鼓励称赞,而是用“不如别人”戳人心窝呢?
对此妈妈解释,“妈妈希望你继续努力,我有时拿你和别人作比较,就希望你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多少爱比较的父母,就是这种心理,可是孩子接收到的,是自己不值得被爱,更容易自暴自弃。
如果把比较换成鼓励,父母会收获更多,孩子会受益良多。
杨迪在《再见爱人》中说过,自己原生家庭很幸福,“我从小到大,从来没听到我家里说一句,'你看别人家的谁’,一定不要这样说,因为孩子会很难受”。
可以看出性格良好、事业顺遂的杨迪,家庭的作用功不可没。
如同孩子把我们跟别人家的父母比较一般,自己被父母跟别人比较,心里肯定很受伤。
不要用比较伤害孩子了,每个孩子都期待是父母心口最明艳的花朵,为此他们一直都在努力。
儿童心理学家说:“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
养育越久越发现,语言伤害之危害,语言温柔之美好,父母即使为孩子做的再多,如果伴随着伤人的口头禅,一分伤害抵消十分付出,实在是不划算。
点个在看,愿我们习惯吐露一些美好积极的口头禅,助力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