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生态文学?

来源:《创作评谭》 | 刘军  2020年06月05日08:54

生态文学的写作尽管在中国当下的文学场域内尚未形成一个明显的症候,但在西方生态主义思潮和生态文学写作实践影响下,生态主义理论较早地被引入到当代文学批评的话语谱系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生态批评的建构模式。

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了专门的生态批评机构,相继有一批文艺学背景的学者,如曾繁仁、鲁枢元、孙丽君、程相占等投身到生态批评的事业中来。经过这些年的理论探索,在理论生产和文学批评环节业已独树一帜。

西方一位学者曾将生态批评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的中心是自然写作;第二阶段的重心关注环境公正;第三阶段则注重结合日常生活和社会变革,进而有着“多元行动主义”的倾向。就理论话语的生产而言,国内基本做到了与国外同步,然而就生态写作而言,在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还有着明显的欠缺。

生态主义的崛起立足于对现代性的反思,其内涵较为宽泛,至少包含了理论批评、生态实践与生态写作这三大块。就国内的现实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生态批评、生态写作、环保实践之间处于相互脱钩的状态。其中,生态写作与环保实践的自发特征非常明显。换成另外一个说辞,姿态靠前的生态理论话语对环保实践和生态写作的影响极其有限。按照常理,生态主义写作与生态主义理论之间应保持常态性的联动,遗憾的是,彼此之间却几乎没有什么瓜葛。这一点,从生态写作的几个前行者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

这其中,苇岸算是最早涉足生态写作之人,早在1986年,他经海子推荐读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文学观就此逆转,并由诗歌彻底转向散文创作。两年后,他开始着手写作《大地上的事情》,1999年去世前,他在病榻上完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则《谷雨》。作为开风气者,并不多产的苇岸在当代散文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回望来路,在苇岸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关键点:一是在写作范式上他受到梭罗的影响;二是在作家的立场和价值观层面,他奉献了一种独特的生命观和伦理观。或者可以这样表述——苇岸是较早反思都市文明病的当代作家。

如果说苇岸以谦卑的姿态处理笔端下的人与物的关系的话,那么,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李存葆的《鲸殇》以及徐刚的报告文学作品,则以反思的姿态,朝向环境批判而用力,在思维意识上,更多地受到环境保护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他们之后,主动搬到长白山定居的胡冬林,以切身观察的方式,记录了长白山系各种跳动的生灵和繁茂的植物,并形成60万字的《山林笔记》。这些生态写作的果实在其逝后,由其妹妹整理后交给《作家》杂志连载,至2019年方告一段落。栏目编辑随后在《文学报》著文,追忆这些散发着自然气息的文字,如何冲入内心的河流,翻转起波澜和漩涡。

作为“自然的在场者”,胡冬林曾说过:“当人类利益与野生动物世界发生冲突时,我永远站在野生世界这一边。”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写作与实践的交互性状态,他既是自然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又是动植物保护的实践者。这一点,在当下的生态写作场域内,几乎可以说是独有其例。

另外,与其说他是受环境保护主义思潮的影响,毋宁说是出自作家本人朴素的环境自觉。胡冬林的写作理念,更多的还是来自中国传统的生命观和自然观,其核心内容融汇了孟子的“恻隐之心”和道家尊崇自然的精神法则。

新世纪之后,还有一些作家的创作与生态写作的主题息息相关,如张炜的野地意识、韩少功的亲近生活现场、杨文丰融入科学元素的散文写作、王族的新疆动物系列。此外,还有一批报告文学的作家,长期从事生态主题的创作。综合而言,这些作家的写作立场受西方当代的生态主义理论和创作的影响并不明显,他们的生态写作有着明显的自发性色彩。此外,就生态主题的散文写作序列而言,从早期的苇岸到现今的作家,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状态,彼此之间的精神继承关系处于很弱的状况。恰是源于承继关系的断续,导致了生态散文的碎片化写作现象,难以形成主题鲜明的文学症候。

毫无疑问,生态散文作为生态文学的分支而存在。与生态文学还有一个并行不悖的概念——自然文学。自然文学的概念在中文语境中使用非常广泛,从作家到学者到译者,皆是如此。从内涵看,由国内出版的自然文学选本如三联书店版的《生态》可知,所容纳的作品可上溯到罗马时代的诗人维吉尔那里。卢梭的《一个孤独者散步的遐想》,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普里什文的自然写作,等等,皆包含在内。

不可否认的是,自然文学概念是在美国得以确立的,他们有强大的自然文学的传统,同时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并设立了专门的约翰·巴勒斯奖用来奖励自然文学的优秀作品。经过程虹女士等人的翻译,自然文学的观念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自然文学概念的宽泛性带来了如下问题:首先,西方的自然文学既包含早期对自然咏唱的文学篇章,又包含“回归自然”理念下的个人沉思,如卢梭和梭罗等人;再到环境伦理与环境批判的主题,走到极致,则是对“荒野”主题的倡导。

2007年,美国曾拍摄了一个传记片《荒野生存》,讲述了一位24岁的美国青年,大学毕业之后,主动切断了与家人与城市文明的联系,只身来到阿拉斯加,直至饥饿而死的故事。以上述故事为例,将荒野当作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而大加提倡,是否是解决现代性内在矛盾之路?这值得商榷。另外,全球盛行的荒野生存主题的纪录片和相关游戏,本质上还是满足当下人们对探险猎奇的好奇欲,与生态观念的自觉相去甚远。

其次,自然文学的观念引入到国内之后,涉及草木、江河、动植物等自然题材的文学作品,纷纷冠以自然文学的名号,而对自然文学代表作家的指认更是五花八门,既缺乏统一性,又缺乏一致性。概念的随便安插,必然会带来命名的混乱,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理论现实。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定边界,确立概念内涵,使用生态文学的概念加以厘清。

生态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期,其思想的源头主要在于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生态主义作为后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对主客二分的现代性的超越和反拨。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新的写作路向和潮流,时间上应划定在生态主义崛起之后。如出版于1962年的《寂静的春天》,就被认为是生态文学的奠基之作。其基本出发点脱不开对“人是人的最高目的”及“文学是人学”的反思和超越,在思维范式和价值立场上则走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视域。

文明的善意要从人道主义扩展到对所有生命体系的呵护和敬畏。要做到这一点,单纯提倡环境保护还不够,还需要在生存方式上,呼唤由功利性的生存逐渐过渡到诗意栖居的状态。

因此,生态文学写作最核心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即能否形成明确的生态立场、价值判断、思维纵深等生态自觉的内容。

在科技和生活发生巨变的当下,如何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学的新内涵、人的自由意志与环境间双向塑造的关系呢?一方面,我们遭遇了詹明信所言的“第二自然”。另一方面,人类作为自然环境的产物而存在,如何弥补其间深刻的分裂,成了生态写作的关键。

程虹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曾明确指出,散文与纪实文学为当下生态文学写作的典型范式。中国有着渊源深厚的散文传统,近些年来,随着散文思潮的弱化,随着散文在选材上高度集中于乡土经验和历史素材这两大领域,散文亟需新的生长点,需要在内容和思维观念上实现全新的突破!而生态散文应时而生,与当下蓬勃涌动的环境保护及生态自觉意识,刚好实现对接。

此外,在梳理自发性写作的生态散文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一些作家已然写出了比较成熟的生态散文作品,比如陆春祥的《杂草的故事》《泥土去哪儿了?》,李青松的生态散文,王族、李娟的阿勒泰系列及王族的新疆动物系列,祖克慰的动物散文,半夏的散文集《与虫在野》,现居瑞士的朱颂瑜的部分散文,傅菲的鄱阳湖书写,等等。对于这些作家作品,批评界需要及时地加以分类并提炼他们生态写作的审美内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0)

相关推荐

  • 苇岸的“纯粹”

    昨天是苇岸去世20周年的日子,朋友们照例聚会纪念,大日子当然更隆重一些,推出冯秋子主编的<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文集,制作十分精美.更值得期待的是他的日记,不久即将面世.据冯秋子说,价值不亚 ...

  • ​我喜欢荒凉之美

    我喜欢荒凉之美 文丨素 素 生态文学是当下盛行的一个热词.以繁荣生态文学的立场,书写人类对生态保护的自觉和自省,书写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代作家的一种责任. <我喜欢荒凉之美> ...

  • 滋养自己,光照别人—著名作家叶梅归乡恳谈会

    每年清明前后都回原籍祭祖的著名作家叶梅老师,今年如期来到东阿.知联会长范玮老师,组织了这次同著名作家交流学习的座谈会. 叶梅老师气质高雅,性情温和,平易近人.她先讲述了自己受到的文化滋养.她生于江河之 ...

  • 新世纪散文的时代意涵与审美风貌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尽管目前学界围绕21世纪中国文学是否进入文学史.如何进入文学史以及是否可以"独立成史"等问题存在分歧与论争,但21世纪中国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挺大的人,何必说小姑娘似的话”

    史铁生<我与地坛>在景物描绘.精神臆想.隐喻表达背后,升华出一种超越现世苦难的终极情怀,受到读者欢迎.图为史铁生在地坛与师友交谈. 资料图片 自1921年6月<晨报>副刊发表周 ...

  • 散文 ‖ 大洼随笔

    黄骅位于沧州之东,濒临渤海,曾是西汉时期古黄河的入海之处.这里河渠纵横,洼淀百里,苇蒲丛生,百鸟汇集,一片广袤浩荡绚丽神奇的大洼湿地,那是经过海屋添筹的岁月构思而成的海陆巨变的杰作,是大自然沧海桑田的 ...

  • 精神食粮昂贵,有时得出大价钱

    我的公众号没有评论功能,大家常私信交流感受.阅读写作园地藏龙卧虎,他们的评论尤令人震动.有那么广博的阅读面,有那么深的写作功底,高手教我一两招,够我吃半年的了. 也有人私信我说,我推介的书他都看不进去 ...

  • 向度访谈|傅菲:散文写作需要时时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

    >>>> 城市·地理·人文·审美 向度微信号:renwenxiangdu 本期访谈嘉宾:傅菲 本期访谈编辑:张艳庭 傅菲,本名傅斐,一九七零年代生于江西上饶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 李炳银《生态文学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16分) 生态文学之思 李炳银 ①在西方,有"大地美学""大地诗学"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核心,似乎也是在认识感受大地的过程中寻找人类美好的生存状态和方式.这些观 ...

  • 我与生态文学的不解之缘

    我与生态文学的不解之缘 纪广洋 回首往事,我平生"发表"的第一篇作文就是写生态环境的<南阳湖游记>. 那是我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我的语文教师是谭桂龙老师,他 ...

  • 生态文学之散文《家园》【全文入编北理大版《阅读教程●现代文阅读》和中考试卷阅读题(附中考试卷原貌)】

    家园(散文) 纪广洋 在我老家的屋后,住着一位老人.他深居简出.非常大的院落里,除了十几棵高大.苍老的槐树.榆树.楝树外,就是四个并排垒砌的小瓦屋--分别是鸡窝.鸭窝.鹅窝.狗窝.而那些枝连叶窜的树桠 ...

  • 生态文学专栏|徐岳: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 正月初二,为画老子手植银杏树,我专程由西安去周至楼观台参观. 相传老子是骑牛到这里来的.有一棵柏树就叫老子拴牛柏,大概可以证明这一点吧. 那时正值中国的周朝,他在此干的最大的事,便是写了一本 ...

  • 【三秦文学】张美生:【生态文学】(散文)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生态文学 文/张美生 文学是个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并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切反映时代呼声.面对工业革命以来 ...

  • 【瑞冬卷•散文篇】《浅谈我的生态文学创作与体会》||□ 周生祥

    <当代文学家·2020·瑞冬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2020.12  第38期,总第362期 散文显示屏 瑞冬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 ...

  • 我理解的生态文学|刘大先:我比较反感那种陈旧而单维度的“生态文学”

    本期提名评委 刘大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著有<从后文学到新人文><卮言>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 时长 00:36 # ...

  • 《雨花》笔会 | 生态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书写(上)

    2020年12月19日,<雨花>全国作家笔会在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生态文学的传统与当代书写",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作家抒发了各自对该主题的独到见解.本次推送的是上半部 ...

  • 生态文学的当代价值

    作者: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玉明.冯晓英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一些作家开始反思.追问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学即发轫于此.中外生态文学均致力于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