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拜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强迫学生学习要不得

【家教智慧 第772期】

据3月22日北京时间报道,近日,厦门某学校,编排了一套传统礼仪操,让全校学生每天集体下跪练习。学校称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传统礼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特色;而有学生表示,“如果不学习礼仪操的话,就不发毕业证……”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以“礼”著称,论语有云:“不知礼,无以立也”“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识,现代人更要讲求“彬彬有礼”。但是,有“有礼”就要下跪吗?或者说“下跪”就是“礼”吗?这有必要探究一下跪礼的起源。

中国古代很早的时候,没有凳子、也没有椅子,桌子也没有,只有很矮的“几”——比我们今天客厅里的茶几还要矮。

当时的人们聚会时,是在地上铺一个小席子,大家都席地而坐。我们看一些古装剧时,这种场面是比较常见的。这个习惯,至今在日本、韩国等国家还在保留着。

席地而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双腿放在前面的盘腿而坐,另一种方式是跪坐,也就是臀部坐在自己的双脚后跟上。盘腿而坐一般是在自己家中或非正式场合的“随意”而坐;跪坐一般都是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如会客等。跪坐时,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这种坐姿下,如果要行跪拜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因此,对于跪坐习惯来说,跪拜礼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礼节。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是跪坐,因此,向对方行跪拜礼时,并没有多少高低的区别。

而后来,封建统治阶级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将跪拜演化成了权利和等级的象征,自己高高在上,下跪着低人一等,跪,就意味着臣服、屈服和卑贱,特别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凳子、椅子等高座位,跪拜时“高低贵贱”的不平等更是一目了然。

从跪拜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不难了解到,跪礼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封建的、不平等的陋习。因此,早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成立民国之时,就明令废除了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

可是,到了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现在却有不少学校,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将这种跪拜礼拉出来让学生学习,显然是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误读。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指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不难看出,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全盘复古,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而跪拜这一礼仪形式,不仅显然落后于时代,更有其“人与人不平等”的封建糟粕在内,这就像是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推原始的独轮小车,是不合时宜的,是滑稽可笑的!

但近年来,却有不少学校,总喜欢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时不时地扛出“下跪”大旗,搞出什么“千人跪拜”之类的盛况,不知这些学校管理者,在搞这些博人眼球噱头的时候,想没想过,这种做法,恰恰暴露出自己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浅薄,对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理解的偏位,贪污了其中的“优秀”二字,“错把鱼目当珍珠”,是在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无知,张扬自己没有学好国家的文件精神!

休了吧,下跪文化!我们某些学校管理者,莫再到处“下跪”,丢人现眼了!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