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里求其法(一)

为《松颜诗话》教学而做

松颜客

诗情千解本由他,误品先缘识字差。

心想其人如啖蔗,身临其世甚烹茶。

入乎其里求其法,出得其中吟趣斜。

意逆由君无不可,环肥燕瘦比三家。

“当名辨物”者,面对其名,思辨其物也。每一汉字,皆有其来历,每一汉字所记之名,皆有其初始意义,故据汉字初文即可溯源正本。此法不难,何以前代诸贤不为?盖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上古以降至清末之历代先贤未得见也(许慎虽有《说文解字》,其“六书”虽妙,惜未见甲文,错谬难免。)。

本章“入乎其里求其法”,特以“当名辨物”为基,溯源从简去繁而言诗之诸法体用。

一、常用名词“当名辨物”简说

   (一)诗

什么是诗?答案甚多。《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松颜客曰:何须引经据典,当名辨物即可。

诗:

从言从志。归根结底,字体本身就告诉了我们诗“言志”。

言者,

本“吹奏表达”义

(维柯《新科学》言“拿中国人来说,中国土俗语言只有三百个可发音的元音词,他们在音高和音长上各有不同的变化,来配上他们的一万二千个象形文字,因此,他们是用唱歌来说话。”);

志者,

本“停留心头”义。

由此,诗言志,即是“以一定的声音表达停留在心头的情绪”。“一定的声音”需要与“停留在心头的情绪”关联相融,就声域而言自然有了相应的规范,这个声域的相应规范就是“韵”(具体下文会展开细说)。有了“韵”的框定保障,这些声音就万变不离其“韵”,其所在的句子之间自然就有了相互的关照,于是乎也就有了一定的句式。一定的句式在回环中趋向于那个“韵”,自然就有了一定的“趣”(趣:从走从取,“趋向求取的东西”义)。

如上溯源从简说来,依愚见,满足下列三者即可为宽义的诗:

其一,押韵。

其二,特定的组合方式。

其三,有趣。

有此三者,哪怕就是“大海啊都是水,街上啊都是腿,地狱啊都是鬼”这么几句,非要给个体裁归属,仍然只有归属于诗(就算它是歪诗、臭诗、蹩脚诗,也还是诗)。因为,它的“水、腿、鬼”是押韵的;它的句式是在相互关照下而整齐的;它也是有趣的(诚非雅趣)。

又及:关联前文“诗情千解本由他”之“诗歌在文学史的重量”可再次证明:“赋、词、曲”皆为广义的“诗”。

(本章言诸法体用,千头万绪,首重“溯源正本从简”。说易行难,何以为之?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历代发明太多!此诚文化之繁荣也!世人皆知“大道至简”,而世人却多求阐发说明之繁,如此一来,仅“赋、比、兴”三字,历代名家如郑玄、刘勰、钟嵘、孔颖达、李仲蒙、朱熹等等每有发明,已是繁冗,兼之其余述者与日俱增,更渐有繁华损枝之虞。

松颜客,黔地俗人也,难耐皓首穷经,非敢评论诸贤,唯图返朴归真,乃从《周易》谋得一法,施之于用,颇有坎井之蛙之自得。是法曰“当名辨物”。)

又及:关联前文“诗情千解本由他”之“诗歌在文学史的重量”可再次证明:“赋、词、曲”皆为广义的“诗”。

(二)词、慢词、词牌

历代于各角度给予“词”别称,诸如“倚声”、“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等,虽各有其妙,但都未中关键。词之产生,前文“身临其世甚烹茶”之“世说诗体演变”已有言,“宴乐”方是关键。词:从言从司。言者:

本“吹奏表达”义。

司者:

本“送匙入口之进食”义。

松颜客曰:当名辨物即知,词者,为进食所需而吹奏表达的东西。试问,正常宴饮之中,谁听得慷慨庄严豪放?是故,“诗庄词媚”可迎刃而解;“词以婉约为正宗”可迎刃而解矣(不否认有豪放词、悲词等)!

再说“慢词”。

慢:

以手引目,“柔美拉长”义也。是故,《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

牌:标记物、户籍等义。词牌即是各式标记、各种户籍下的“宴乐”,通俗地说,也就是词的各种格式。

词都有词牌。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三种:  一、本是乐曲名称。如“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一身璎珞(身上佩带的珠宝),形如菩萨,于是,时人有作菩萨蛮一曲咏之的,以后就成为词牌。西江月、沁园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而“念奴娇”亦名“大江东去”,即因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句而来。  三、原来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是咏渔家生活的,“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咏夜的。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的,词牌也就是题目。  大多数词牌不是词的本意,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常见词牌出处以及填写之法,前人刘坡公所著《学词百法》极其完备,《松颜诗话》谨录于附录三。

(0)

相关推荐

  • 诗词点评台006期

    榜 上 有 名 本 期 目 录 1.郑昭花<七绝·咏柳>(李悦岭赏析)--选自[女子诗词阁] 2.铜鞮散人<东风齐著力·仲冬夜梦醒观景>(李悦岭赏析)--选自[步蟾宫室] 3. ...

  • 【诗话文章】李梦痴|诗话一辑(001-010)

    【诗话文章】李梦痴|诗话一辑(001-010)

  • 两首《秋词》,主体相同,各写一面 ——读刘禹锡《秋词》有感

    肖旭/文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三)

    二.无韵不成诗(说押韵) 诗歌生于韵,凡不押韵者,愚见均不为诗,纵翻译而来的外国诗歌亦然.今有不押韵之所谓现代诗,非诗也.何故?试问千百年来,诗之别体纷出,"藏头诗"."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四)

     2.押韵的意义与作用 (1)保证诗的特征:用声音的范围保证句式的呼应和相对整齐:用音义的联系加强句子的联系而构建有趣. 自<诗经>的重章叠句,我们可以看出,从口头创作开始,古人主要就是靠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五)

    (3)和诗(依韵.用韵.步韵)简说 关于依韵.用韵和次韵(步韵),前人解释颇多,略选如下: 其一:宋·刘邠<中山诗话>: "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六)

    (4)押韵之忌简说 关于押韵之忌,古人要求甚严,愚见诸如"撞韵"."犯韵(挤韵.冒韵)"."哑韵"可略.错押韵部之"出韵(落韵)&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七)

    上平七虞 虞愚(自娱)娱(以舞以娱)隅(墙的弯曲边角处,不清)无(无,舞也,不清)芜(草丛生,物无)巫(以舞娱神)于(娱声)衢(为四通八达的道路)癯瞿(忧悼在心,看不真切)氍儒(巫中礼仪者)襦濡须需(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八)

    三.句式章法兼言近体诗之"格"    (一)老生常谈之起承转合 1.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 "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q ...

  • 入乎其里求其法(九)

    二.结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看词之起承转合 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转: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

    诚如启功先生言,宋后的诗是仿出来的.仿,即是舍志而摹法也,盖诗之本,在于心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今心志所在全是"法",沦于" ...

  • 入乎其里求其法(十一)

    (二)对仗 对: 手执丵(zhuó 齿状仪仗),表"高举仪仗"义. 仗: 手执器仗,"高举器仗"义. "对仗"连在一起,就是意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