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德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01

我们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个部分,合起来称之为《道德经》,也称为《老子》。《道德经》主要论述“道”和“德”。其中“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同时也是世间万物,宇宙的本原。总之,“道”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那么,“德”究竟是什么呢?

当然,这里的“德”并非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而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如果说“道”反应了自然规律,那么“德”就反应了一种社会法则。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对“德”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因为上德的人,与道同体,道是无所为而为,所以他也是无所为而为。而下德的人,有心为道,反而有许多地方却做不到了。

上仁的人,虽然是为,却是无所为而为;上义的人,尽管是为,却是有所为而为;上礼的人,就更过分了,他自己先行礼,若得不到回答,便不惜伸出手臂来,引着人家强就于礼。由此看来,失去了道然后才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失去了义然后才有礼。

02

可见,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上德”和“道之德”是一样的,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仁义道德”是不一样的,差别在哪里呢?在于“有为”和“无为”。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有一种“无为”的特征。而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

庄子说“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真正的道,不能靠人给予,真正的德不能由外部而来。仁可以靠有所作为来达成,义可以靠有所作为来实践,礼只是相互虚伪的来往。这和老子说的“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讲,道家的“德”和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完全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是人为规定的“德”,一个是尊重自然的禀赋的“德”。

03

所以,儒家孔子所推崇的“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我们如何在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上德”呢?庄子在这一篇《庄子·知北游》中,给了我们一个智慧“外化而内不化”,通俗理解就是“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这里庄子通过颜渊和孔子的一段对话阐释了这个道理。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先生,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在社会呢?”

孔子回答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持守不变而不离散游移。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

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任物的好地方。那些自称君子的人,就连儒家、墨家之流,都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一般人呢!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不管是山林还是旷野,都能让我们快乐;不管是喜去还是悲来,我们都能安然接受,不能阻挡。

孔子接着说“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 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

可悲的是,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己能做的,而不能做自己做不到的。所不知道的,和所不能够的,本来就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开自己所不能避开的事,难道不可悲吗!

04

以上庄子通过孔子之口,来阐述了得道之人,在社会中的处世哲学,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外化而内不化”。我们要知道每个人的能力边界,知所为,也知所不为,就像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就是说,每个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个很重要。我们无法避免所不能避免的,当然我们也无法做到不能做到的。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是这个道理。这其实也是道家思想,尊重每个人的自然禀赋的一种体现,所以庄子说“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最好的言论是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没做。平凡人所知道的一切,实在是太浅陋了。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原成 道经八章 上善治水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 《道德经》还归《德道经》便是虚伪支撑的牌坊倒塌之时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陈道 朋友来访,茶叙闲聊,说起他不久前去湖南省博物馆的游览见闻,对出土自马王堆的甲乙两卷<老子>帛书颇为感 ...

  • 《道德经》研习笔记『道经第二章』

    第一章谈道与名,框架为天地,第二章谈美和善,框架为天下.从天道转而为人道.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从道到德的转变.如果道经第一章相应于易经的乾卦的话,第二章就相应于易经的坤卦,乾坤并建,道德并立.谈天道不离 ...

  • 听老子说 / 文 : 李晓伟

    ☀ 主编:醉卧蘭亭:欢迎赐稿!本刊栏目:知青岁月||农民工故事|美文诵读|军旅岁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在说,我在听. 他在说,直到他把他的这些话,说成中华民族的不朽的声音:我在听,直 ...

  •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38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 ...

  • 《道德经》《德道经》道为体,德为用;道为...

    <道德经><德道经> 道为体,德为用: 道为内,德为外: 道即德,德即道: 无德不能得道, 离道即是失德: 道是本源,是规则: 德是天性,是修为: 失道不可能有德, 损德不足以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二三章

    道经·二三章 希言自然. 吴澄:听之不闻曰希,希言,无言也.得道者忘言,因其自然而已. 原成:希言自然. 原成:吴氏释"希言"为"得道者忘言",注释迂腐,故不取 ...

  • 汉语“中”之概念考辩。

    汉语“中”之概念考辩。

  • 道德经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这一章谈及德,是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含量非常多. 先贴下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 ...

  • 《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指的是什么?这是老子发现的重大秘密

    历史上对于老子这个人物到底是谁?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是李耳,也有人说是老聃,老莱子.司马迁在<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里面是这么说的:就是说,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名叫李耳,是楚国的苦县厉 ...

  • UC头条:《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指的是什么? 这是老子发现的重大秘密

    历史上对于老子这个人物到底是谁?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是李耳,也有人说是老聃,老莱子. 司马迁在<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里面是这么说的: 就是说,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名叫李耳,是楚国的苦 ...

  • 道德经:施恩不必求德,他人无怨便是德

    道德经:人生去除刻意,以"无为"治世,便也无祸端. 01 <道德经>中提出"无为而治"的概念,所谓"无为",除了我们所理解的抛开 ...

  • 道德经起名:10个材德兼备的小男孩名字,个个都高端大气范十足

    关注<吉生起名>小程序,免费起名(中文名.英文名.小名乳名.查重名.汉字五行). 名字对一个人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你牙牙学语到上学到进入社会,你的名字就像你的名片,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都会 ...

  • 《道德经》第23章求德近道

    ​尊敬的冯总,尊敬的刘总以及<道德经>学习群的各位领导及家人,大家现在好,我是5总2大4中7小6班统计商洪源,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今天由我来分享<道德经>第23章,求德 ...

  • 道德经妙解丨35 道 德 仁 义 礼 智 法

    35 道 德 仁 义 礼 智 法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 ...

  • 《道德经》导读(八)——德经(44-37)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参考]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值得珍惜?生命和利益相比哪一样更 ...

  • 《道德经》导读(七)——德经(38-43)

    道德经·下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