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变老的70后,怀念“提火盆”的冬天

01

30年前的冬天,我们是怎么度过的?

那时候,农村很热闹,城市还不算繁华。城里用上了电炉子,农村多半是烧蜂窝煤,或者烧柴火、木炭。

70后的人,在30年前,还是一个学生。冬天的时候,如何保暖,成为了一件难事。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火盆”。火盆很简单,一个用旧的铁皮碗,边上钻四个小孔,连上铁丝,碗里放着一些草木灰和燃烧的木炭。

在上学那些年,我先后用过两个火盆,一个是铁皮碗做的,一个是用竹篾做的。

竹篾做的火盆,外表精致,但很容易被烧坏。当火盆里的木炭熊熊燃烧的时候,竹篾就被烤焦了,紧接着竹篾就起火了。烧了一两次,火盆就彻底坏掉了。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用上了电炉子、烤火桌、空调,但是我却越来越怀念“提着火盆”的冬天。

02

70后的记忆里,冬天是快乐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在湘南的一个山沟里。推开门就看到了大山,屋后还是大山。

我家的老房子,挂在半山腰,离乡里的农贸市场有五六里路,离县城有五十多里路。山路弯弯,从家门口延伸到未知的远方。

屋后有一片梯田,再往上,就是杉树林和竹林。

深冬时节,北风一阵接着一阵,即便把门堵住,用薄膜把窗户钉牢,还是会钻进来。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屋顶上的雨水,很快就变成了冰。过一阵子,屋顶上的冰慢慢变厚,屋檐上还有了很长的冰柱。

稻田里的野草上,也结冰了。找一个斜坡,上面放一块木板,就可以滑冰了。

当然,冬天 也有下大雪的时候。有时候,大雪连续下好几天,把整个大山沟都变成了白色,屋门口的山路,也被雪掩盖了。

为了驱寒,母亲把火盆和木炭搬出来。趁着做饭的机会,把木炭放在灶膛里烧一会,然后用火钳夹出来,放在火盆里。

家里的火盆,有大有小。大火盆是不能提的,只能摆在地上,然后在上面放一张大桌子,大家坐在桌子边,大人们一边烤火一边聊天,孩子们在桌子上做作业。

小火盆是可以提的。我们可以把火盆提到外面去,然后和玩伴们一起享受“烤火”的幸福时光。

下雪的日子,我们把一个大簸箕放在雪地里,下面用一根木棒支撑起来,木棒上面系上绳子。往簸箕下放一些米饭或者谷子,然后就躲在一边,等待麻雀“上钩”。

山里的风很冷,不管我们躲在哪里,都冷得打寒颤。因此,我们在躲起来的时候,总是会带上一个火盆。我们在暗处烤火,麻雀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走动,稍微不注意,就会成为我们的盘中餐。

一个火盆,可以让我们的记忆,回到童年去,回到那时候的农村去。

03

火盆,让人欢喜让人忧。

上学的时候,火盆是必备之物。

一大早,母亲就赶着烧木炭,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在火盆里,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草木灰。

书包里,除了书本和文具盒,还有一小包木炭。

上午第一二节课的时候,火盆还是很温暖的,可是到了三四节课的时候,火盆就开始变凉了。

因此,课间十分钟,在教室门口,就有了“甩火盆”的场景。

把草木灰扒开,用筷子或者竹片,把木炭放好,然后就提着火盆,使劲甩。

“甩火盆”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前后甩,一种是三百六十度转圈甩。

手里提着火盆,甩得呼呼作响,快要熄灭的木炭,又重新燃烧起来了。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堆熊熊的大火。

当然, “甩火盆”是有风险的。有时候,动作慢了一些,或者没有把握平衡,火盆里的灰,一下子就倒出来了,木炭也被甩出去了。

除了“甩火盆”,还可以“吹火盆”。把木炭放好后,用嘴对着火盆使劲吹。腮帮都吹痛了,木炭却总是燃不起来。有的木炭,在燃烧的时候,会冒出很多火星,一不留神,火星就落在了脸上,非常难受。

冬天的火盆,为我们驱寒,也让我们尝尽了苦头。

04

时光如梭,70后的人,现在也是奔五的人了,有的人已经五十多岁了。

有人说:“等我老了,就回乡下老家。”

很多漂泊在外的人,早早就在乡下建了新房子。等退休那一天,离开城市,回到乡下养老,从此不问红尘,日子过得很慢很惬意。

农村的新房子,外表是洋楼模样,但是里面多半有一些老物件,其中就有火盆。

一些用了很久的东西,我们总是舍不得扔掉,那是感情的寄托,也是成长的见证。

前天,我的母亲说:“街上有人卖木炭,我们去买一些回来吧。”

我说:“家里有电暖桌,还要木炭干嘛?”

母亲说:“万一停电了,电暖桌就靠不住了。”

吃晚饭的时候,母亲把一个小火盆搬到饭桌下。这一顿饭,我吃得特别香,身上也特别暖。

过年的时候,去农村走亲戚,也常常能感受到火盆的温暖。大家围着火盆坐,人与人的距离就近了,感情就深了。

一个人的年纪越大,越容易怀旧。似乎,在昨天,70后的我们,还是一个孩子,还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还是提着火盆去上学......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