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条件最好的家庭的孩子都在努力读书,你却成了穷人家的“富二代”!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老羊铲史。


这一段时间,有一个话题很火,也很让人深思,

那就是《父母最大的悲哀是把穷人家的孩子养成的富二代

父母含辛茹苦,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孩子却理所当然的享受这一切,不知道感恩不说,还不知道努力,虚荣、懒惰、不知进取,没有理想。

其实,越是穷人家的孩子越不知道,有很多比你条件好千百倍的人家的孩子,还在比你努力的读书、学习。

这个家庭是当时中国无论是财富还是地位,都是顶尖级的家庭,甚至是在全世界,也没有超过他家的条件的。

而且,没有之一。

290年前,也就是公元1727年,在江苏阳湖(现在的常州)一个普通的老师家里,一个小男孩出生了,这个孩子叫赵翼。

赵翼15岁那年,父亲赵惟宽在一个姓杭的大户人家教书,突然死去。

姓杭的人家看孩子可怜,就让赵翼接他父亲的岗位,继续在家里教书。

可见,赵翼幼时的才华就让人非常的认可了。

1756年,29岁的赵翼已经考取了礼部教习、内阁中书,进入了军机处,成了乾隆皇帝的秘书班子之一。

直到1761年考中进士进翰林院,这5年的时间,赵翼一直在乾隆身边,“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赵翼后来写了一本笔记《檐曝杂记》,其中记录了皇上他们家教育子孙的事情。

这是当时中国第一家庭,如果按照康乾盛世的说法,说这是世界上的第一家庭也不为过。

看皇上家的孩子是怎样学习的:

赵翼说,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每天早晨,值班的官员五鼓(3—5点)时上班,黑暗中残睡未醒,执勤的官员和杂役不时的靠在柱子上打盹,

而此时,已经有白纱灯进入隆宗门,这是皇子进书房了。

赵翼说,我们这样的措大(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专门靠读书为生的,都不能这么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

进书房后,不是玩手机,而是作诗文,每天都有课程表,到了下午未时,有满族的老师教国书、习国语和骑射,直到晚上黑天了才结束,每天如此。

他说,这样训练出来的皇家子孙诗文书画没有不精妙的,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成败没有不了然于胸的,这样的人去做官从政,哪还有处理不了的事情?!

接着他又举了个例子。

有一年,乾隆皇帝去围场秋狝,中间住在了张三营行宫。

皇上高兴,叫儿子和孙子们出来考察他们射箭。

皇子、皇孙以次射。

皇次孙绵恩刚刚8岁,也拿着一个小弓箭来比赛。

第一箭直中靶心,

第二箭又中靶心。

乾隆皇帝大喜,说,你要是再中一箭,我就赏你黄马褂!

8岁的绵恩又射第三箭,正中靶心,然后收弓跪倒在地。

皇上问,你想做什么呀?

绵恩不起,也不说话。

乾隆皇帝哈哈大笑,让人把黄马褂赏给他。

仓促之间,没有小孩子穿的黄马褂,人们就拿了一个大人穿的黄马褂,裹着他抱走。

赵翼在边上看着发感慨:童年娴射,已是异事,而此种机警,在至尊前自然流露,非有人教之,信天畀也,

这是上天给的呀!

这个绵恩,是后来的定恭亲王,大清最先进的火箭部队负责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晋封亲王,是最早晋封亲王爵位的绵字辈皇孙。

据礼亲王昭梿《啸亭续录》记载,定恭亲王绵恩“弱冠即领火器营总统,凡50余年。”

嘉庆八年(1803年),皇宫神武门内突发下岗职工陈德谋刺嘉庆帝案,绵恩因护驾擒凶有功,赏穿御用补褂,并加封其子奕绍为贝子。

道光二年(1882年)薨,谥曰“恭”。

在赵翼的这本笔记里,也近距离的对乾隆皇帝的勤奋和才华做了细致的描述。

皇上每天早晨5点起床,十多个秘书轮流值班,基本上是五六天才能轮上一回,这就觉得很辛苦了,可皇上每天如此,从来不睡懒觉。

当时西陲用兵,只要有军报来,哪怕是半夜,也起来立即批阅,有时给军机大臣写批示,有的一两千字,秘书撰稿要用一两个时辰,皇上也披着衣服等着。

乾隆皇帝圣学高深,才思敏瞻,为古今所未有。

御制诗文如神龙行空,瞬息万里,平伊利后撰写《告成太学碑文》,“属草不过五刻,成数千言”。

平时的碑文由汪文端起草,汪文端就让赵翼写初稿,汪文端再修改。等到送到乾隆皇帝那里时,御笔修改,往往十多句话被皇帝用一两句话代替,文章就让人觉得特别爽劲,非亲见斧削之迹,不知圣学之真不可及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皇子皇孙们做到的,皇帝自己首先做到了。

无论是穷家还是富家,孩子是否是富二代,或者是什么二代。

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你做父母的首先做到了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