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大数据”是公开的秘密,若再花钱买有点冤

【平湖一柱 第1059期】

今年情况特殊,寒假延迟,学生要宅在家里学习,但是今年的高考,是如期还是延迟,现在虽不得不知,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一定继续,一定要考。因此,对于今年的高考生来说,现在好好复习,全力迎考,考出好分数是硬道理。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是大事,考完后的志愿填报也是大事。这不,距离高考还有好几个月呢,各种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的宣传却已是铺天盖地,许多所谓的专家对今年高校招生录取已经开始了“大数据”“权威”预测。但是,专家“精力”有限,“时间”宝贵,因此,能给考生提供“一对一咨询”“精准预测填报”的名额有限,考生最好提前预约。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给你咨询,帮你“预测”,当然都是要收费的,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

十二载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对考生来说,高考很重要,填报志愿也很重要。不上线大学与你无缘,上线了报不好志愿,即可能会与理想学校失之交臂,甚至也存有滑档落榜的危险,从这个意义来说,高考志愿就是榜上考生的“生命线”,甚至有人戏称之为“第二次高考”。

当下,高考志愿是网上填报。电脑网络的发展能够让学生了解越来越多的大学报考信息,能够综合各种信息做出更理想的选择。网上填报志愿不但给考生提供了选择填报的便利——足不出户便能完成志愿的填报,更是让考生避免了各种外界的干扰与阻挠,能够真正填报自己心仪的学校。

过去传统的人工高考录取,实行的是顺序志愿,既按你填报的志愿学校投档,一着不慎,就满盘皆输——本来该上本科院校的,只能改上专科了。现在实行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投档,只要考生填报的志愿有一定梯度,就可效避免高分滑档现象出现。

这个志愿填报梯度如何把握?如何规避意外滑档风险?实事求是地说不不复杂,也不神秘,只要你的考分到了,了解一下志愿填报规则,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意向,再借助“大数据”稍稍研究一下,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分数上一所心仪的大学。当然,如果自己不能把握,找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到一些相关机构咨询也是应该的。但是,若是花钱,花天价找所谓“专家”进行“精准预测”则实在是有点“冤大头”了!

因为,尽管不少机构打着高科技旗号,声称“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 “录取公式”计算等,都不过是其为招揽生意吸人眼球的一种噱头。试想,机构再有名、专家再高明,如果你的考分不到,他们岂能将你“分析”“计算”“预测”到清华和北大去?

实际上,各种机构宣称的大数据,不外三部分,一是近三年(或再多两年)高校招生录取的分数、位次情况,二是当年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数量,三是当年所有考生的考试成绩——即一分一段表,而所有这些,在各省招考院网站上已然是公开的“秘密”,是任何人都可以查到的,岂是他们的“独门秘籍”?

他们宣称的“录取公式”计算“精准预测”,不过是把今年和往年的高校招生计划数、考生成绩、排名等多个数据进行模拟录取,估算出的一种录取概率。这个概率是什么?相比大家都不陌生——它是针对所有考生而言的一种录取几率,假设有100名考生,计算出的录取率是99%,那也就意味着有99个考生能录取,1个考生不能录取。可是,这个99%的参考值是针对所有考生的,具体到每一个考生个体,你是在那99%部分呢,还是在1%部分呢?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你是前者,你就被录取了,如果你是后者,你就滑档了。也就是说,你花大价钱买来的99%录取率,不过是给大家伙买的,对个人而言毫无价值。

最为关键的是,考生和家长不要忘了,这些“大数据”计算出来的“录取率”都是由往年的录取情况计算得来的,今年的录取分数线却是取决于当年高校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填报人数,到了最后录取结束后才能划定的。高校招生计划已然是个定数,但志愿填报人数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假设某高校某专业今年有100名学生预测录取率99%,这些考生相信这个结果都去报这个志愿,但是今年招生名额却只有50人,那么,今年的实际录取率最后就只能是50%了,就会有一半人志愿落空,这个概率值,也就只能成为2021年考生的参考值了!这种花大价钱为未来考生买教训的做法,精神可圈可点可赞,但个人却只是落得个空留遗憾!

最后,还要提醒考生和家长的是,2020年,山东实行新高考,高考志愿填报虽然仍是实行平行志愿,但却有新变化,由原来”一拖6+1“的12个学校平行志愿,变为“1=1”的96个专业学校志愿,家长和考生要提前了解研究一下。如果96个志愿都填报不准,甚至还滑档,考生这12年寒窗读书都读了些什么?值得反思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