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技术、方法的交流
我写小麦育种博客已经有些年了,写来写去,难免会写一些被人认为是专业秘密的东西,甚至也不乏有好心人曾经提醒过我:有些具体材料或组合没必要说的很清楚,以防止别人抄袭,等等。
关于是否需要防备别人抄袭一事,我有我自己的观点
如果我自己专业技能熟练,将育种领悟的到位,做法能够做到严谨等,那么同样的材料、同样的思路或方法,落在我手里我会比别人做的好,这就是我的自信!所以我不怕、不怕什么都抖了;反之,不论是技能还是领悟或是做法,当我自己一壶没有一壶时,即使我将材料看(kan一声)的很严,把想法和思路守的很紧,最终我自己干不成事儿也是白搭。而善于将育种材料与同行人交流、分享、切磋……才会让我们在原有基础上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如此,不论是对材料的利用,还是组合思路设计,及方法运筹等,通过交换与交流,都会获得加强、调整或提高,最终将去除糟粕,炼出精华,实现初衷。
另外我发现,当别人看上我某一个材料并得到了时,这会引起我对这一类材料的关注——这个材料,为什别人会看中?或看中了什么?
还有些时候,一些表现很不错的后代别人想要我也敢给,因为我认为“你”弄不过我——我真的就是有这样想的。
开放育种,材料交流,联合攻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蔡旭先生在世时,他为了将中国的杂交小麦事业做好,首先提出了“开放育种,材料交流,联合攻关”的倡议。这个“倡议”,得到了国内40多家小麦育种单位的响应和支持。使得在那一个时期内,我国杂交小麦工作有了一个在良性环境下的快速发展;在此同时,成立了“小麦小麦协作攻关组”,“公关组”通过定期搞一些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材料观摩等活动,让每个杂交小麦参与者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技能上,或所见世面上等,都获得了明显的提高……这都是在蔡先生主导思想正确的效果。
在中国农大近些年育成品种最多的“王牌”亲本——农大3338的血亲中,就有“协作组”相互交流的关键材料!我们应该承认,是蔡旭先生“开发育种,材料交流,联合攻关”的倡议和倡议产生的效果让我们多数人受益。
不同的材料,放在不同人“手里”,被利用的程度有不同、作用有不同
例一 农大2515和2410的育成。原产于西藏的显性矮秆材料大拇指矮,其生育期是330多天。由于生长期太长,作为资源始终没被利用上。但到了杨作民先生“手里”,他通过田间种植与温室衔接、剪掉大分蘖等一系列做法,最终将大拇指矮的杂交做成。后来,我们大拇指矮这些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成了较为著名的显性矮秆品系——无芒的农大2515和长芒的农大2410,为杂交小麦降秆、配置强优势组合增添了独特资源。
例二 如农大3338的利用。从2000年到现在,农大3338和其衍生材料育成的品种超过20个,去年审定的龙堂二号(农大3338/中麦9号//济麦22)还是其农大3338后裔品种。它其延续了农大3338后代“板儿齐”的特点……这样的亲本——农大3338却在别人“手里”有“不好用”、“后代总分离”的说法儿。甚至,有农大小麦自家人也曾这样说。
他们说的对!因为在他们那里,选择的确不太顺利。“不顺利”的问题,我想是出在了没有交流上。因为,农大3338属于半显性矮秆类型,杂交一带有降低株高的特点,但到了二代在株高上的分离就“不一般”了——大体分成三类:一类是最矮的,几乎同亲本农大3338一样高度,属于株高基本纯合的不分离类型;第二类,是茎秆高度同较高亲本相差不多的,几乎分离力度也有限;第三类是株高取双亲高度折中的杂合体,植株个体优势强、表现好。但只要是选择这样的类型(或高度个体),其就会表现连续分离,永不稳定。而多数人,都愿意选择这样的单株——选择时,表现令人兴奋,但结果却总是让人失望。
就是这样的特点,但多数人不了解,最终好材料、或是好组合没育成好品种。原因,就是缺乏交流、缺乏切磋,缺乏将每个人的“大门”打开……
例三联合鉴定效果明显。 蔡旭先生在世时,衡水的赵凤武老师发现了“普通型”不育系。由于当时赵凤武老师的育种“道行”还不深,他没有将这些材料抱在自己“手里”不放,而是将这些材料送来农大,请蔡旭先生鉴定。经过两三年的鉴定,蔡旭蔡先生给出了让赵凤武老师满意的答复。同时,赵凤武后来的杂交小麦工作也获得了蔡旭先生的支持,省去了很多没必要的工作与付出。
例四 同组合不同结果。“长丰一号×丰抗2号”这个组合,不仅李彰明老师配了,中国农大老师也配了。但同样的组合,在不同人“手里”表现不同。李彰明老师育成了两个品种——有芒的京411和无芒的京437;而中国农大的老师就没有从这个组合中选择出品种。而相对来说,当时农大的育种条件要优于李彰明老师不少。如此,不能说材料不行、组合不好吧!
我认为,李彰明的优势就是对亲本熟、特别的熟(那时,他管北京市区域试验,顺手搞些组合)。
杂交小麦不育类型和基因
(1)在保护下应该快速开发。现在不少单位或个人都在开发小麦雄性不育类型或基因,从一些报道中我们得知,有些不育类型或是基因可在杂交小麦上利用的希望还是挺大的。但我也发现,能够让“类型”或“基因”在知识产权保护下,与多部门、特别是较有实力、专业过硬部门联合开发、共同探索利用的不多,而掖着瞒着、自己关门干的较多。我的想法是,您已经将基因或类型“保护”了,还怕什么呢?尽快能够将小麦杂交种拿到生产上去检验才是您最该做的!
(2)别把杂交小麦看简单了。杂交小麦绝不是找到一个“类型”、发掘一个基因就能够“杂种化”的事儿!它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而最难的是:在不考虑杂交优势不高时,能制种和制种性加强。因为,不论杂交组合母本还是父本,如若有一个性状不符合制种(杂交)要求,其就算失败组合!而父母本适宜制种(杂交)的主要性状有多少呢?我估算了一下,大约都有七八种之多。对,就是这“七八个”中有一个性状不达标时,它也让制种受制,杂交种推进受阻。
(3)有值得学习的做法。我们就应该学习孟山都在搞化杀杂交小麦时的模式。孟山都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搞小麦化杀杂交种时,一开始就在主要小麦种植区内,依据气候地区等特点,设置不同的试点单位,同时、全面上马试验。过程中,定期总结归纳,发现难点和问题一块商议解决……而不是就安排一两家或在犄角旮旯和我们很多人一样闷着弄。
(4)距应用有距离。有些单位转育近成型的不育系我看了,不育系的不育性没问题,但要靠这样的不育系制出小麦杂交种还有一段距离!而我认为,这“段距离”,甚至不是三五年的事儿,会更长些。所以,我要说,我们弄不育系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即,就是:能制种、产量高;越简单、越少给应用者找麻烦就越好!这绝不是长期在“楼档子”里,实验室反复倒腾的事儿。
资源方面,有该表扬的行为
该被表扬的行为,就是出自徐麦DH9和徐麦17252的育种人。
据”徐麦“人报道,徐麦DH9和徐麦17252是抗赤霉病的材料。从两个材料表现看,它们有黄淮北片的血缘,这样的材料我们用起来也适合。经过有关单位检测,他们所说材料抗赤霉病是真实的,两个材料中都含有FHb-1。特别该指出的是,他们在发表文章的同时,还鼓励我们同行、读者和他们要材料、用材料……太难得了!在如今这样商业化很浓的氛围了里、在更多人都在“那样”的处理资源材料时,他们能够如此,实属不易,令人尊敬!这也让我想起了几十年前杨作民先生的类似做法——你不要、不用他的材料,他还会不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