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技术在航天遥感中的应用发展

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18年1&2月刊

摘 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太赫兹技术的发展近况,遥感与航天遥感的相关概念、体系和分类,重点阐述了太赫兹技术在航天遥感中的应用发展,最后总结,指出未来太赫兹技术在航天遥感领域具有更加美好应用前景。

1
前言

太赫兹技术综合了电子学和光子学的特色,是一个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背景的前沿科技领域。太赫兹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美国早在2004年就将太赫兹技术评为“改变未来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日本也于2005年元月将太赫兹技术升为“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的首要位置。随后,中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很多国家的研究机构科研院所都纷纷投入到太赫兹的研究热潮之中。

近三十年来,随着光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现已能够提供稳定的太赫兹辐射源和可靠的探测手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太赫兹波的外差探测方式不断发展,不仅实现了空间高分辨率太赫兹探测,而且还逐步在天文观测和对地观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这标志着太赫兹探测技术已经日益成熟。

2
航天遥感

遥感的作用是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获得远距离客观世界(实体,即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关信息。遥感的基础是:电磁波与实体相互作用,使其载有实体的信息;获取载有实体信息的电磁波并进行处理,得到含有实体信息的遥感数据:通过遥感信息模型反演出实体所包含的信息。遥感的过程包括正演过程(即遥感数据的获取、测量和处理过程)和反演过程(即遥感数据解译过程,主要是应用遥感信息模型分析遥感数据,从而获得信息的过程)。

航天遥感是指利用装载在航天器上的遥感器收集目标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获取并判认太空、大气、陆地或海洋环境信息的技术。航天遥感是门综合技术,包括研究各种目标的电磁波波谱特性,研制各种遥感系统,研究遥感信息记录、传输、接收、处理方法以及分析、解译和应用技术。

航天遥感的任务概括起来包括对地观测、地外探测两部分。对地观测是航天遥感的主要任务,它是指对地球的观测,包括对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态圈的观测,也可以概括为对大气、水域和陆地的观测及军事应用等。地外探测也可进一步细分为天文观测和深空探测。天文观测是通过天文卫星实现的,天文卫星在距离地面数百千米或更高的轨道上观测,不受地球大气的影响,可以更灵敏接收到宇宙天体辐射出来的各种波段,包括可见光、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实现对宇宙天体和其他空间物质的观测。深空探测是通过深空探测器实现的,深空探测器是飞经、环绕、硬着陆或软着陆在天体(指月球和月球以外的天体)上,并利用遥感手段对天体进行观测。

3
太赫兹技术在航天遥感中的应用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航天遥感任务主要被分为两大类别,因此下面也相对应分别从对地观测、地外探测两个方面简要阐述太赫兹技术在航天遥感中应用研究进展。、

3.1
太赫兹技术在航天对地探测中的应用发展

在0.1~1THz频段内,大气中的主要吸收气体是水汽(H2O)和氧气(O2)。通过对氧气吸收谱线进行测量,可反演出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廓线;通过对水汽吸收谱线进行测量,可反演出大气湿度的垂直分布廓线。另外,利用太赫兹波段中许多分子具有特征吸收线的特点,可以探测大气成分或相态,比如水汽、冰云、臭氧等,并借此可以给出与对流层和平流层中上升气流运动有关的信息,从而实现降水分布监测。由于太赫兹能够穿透烟雾,所以可用于检测大气中水分、氧气、氮化物、氯化物等气体的含量及分布情况,以监测气候的“温室”效应。

1991年,美国发射了“上层大气观测卫星”(Upper Atmosphere Research Satellite,UARS)。该卫星是世界上首颗用于研究地球高层大气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卫星。UARS上搭载了微波临边探测器(Microwave Limb Sounder,MLS),该探测器3个辐射计的观察波段中心频率分别为63GHz、183GHz和205GHz。探测器采用外差高分辨率太赫兹谱线测量方式,第一次测量了同温层中的臭氧、水汽、氧化氯等分子含量随大气压力变化的轮廓。

2004年,美国发射了“气味”(Aura)卫星,用于观测同温层和对流层。Aura卫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局部地区的空气污染将如何影响全球大气,同时探明全球大气化学成分及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局地空气质量的。世界上第一个太赫兹频段内的空基超外差观测就是由Aura卫星上的微波临边探测器(MLS)设备完成的。

Aura卫星是对地观测系统(Earth Observing System,EOS)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携带的MLS探测器主要用于测量地球大气临边的微波热辐射,通过临边扫描来观测从平流层到对流层顶的118GHz、119GHz、240GHz、640GHz 和2.5THz光谱范围的微波散射。

2009年,日本将载有超导亚毫米波临边辐射探测仪(Superconducting Sub-millimeter-Wave Limb-Emission Sounder,SMILES)的日本实验舱(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JEM)发射至国际空间站。该任务通过两级斯特林制冷机以及节流制冷技术,将超导混频探测器(Superconductor Insulator Superconductor,SIS)冷却到4K,以获得平流层轨道气体的全球分布信息。

3.2
太赫兹技术在航天地外探测中的应用发展

在类星体的宇宙尘埃、彗星和行星中存在大量氧气、水和一氧化碳分子,这些元素都具有丰富的太赫兹波段指纹信息。由于星际间稀薄的气体对太赫兹衰减很弱,从遥远星体上发射出来的太赫兹波就容易被探测到。

1983年,美国发射了“红外天文卫星”(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IRAS),这是世界上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它的观测频率为2.5THz~37.5THz。

1989年,美国发射了“宇宙背景探测者”(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COBE)卫星,观测频率为30GHz~3THz。COBE卫星不仅为人类确立了大爆炸理论的模型,也是人类在宇宙学道路中的里程碑。

1995年,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发射的“红外空间观测站”(Infrared Space Observatory,ISO)携带了2300L超流体液氦,用于超低温冷却(1.8K)掺镓的锗光电导探测器,探测频率为1.25THz~150THz,测定了氢分子的同位素比例。

1998年,美国发射了“亚毫米波天文卫星”(Sub-millimeter Wave Astronomy Satellite,SWAS)携带了冷却到170K的肖特基混频外差接收系统。这是NASA 研究恒星结构及星际化学物质的小型卫星,主要用途是探测宇宙星云间的氧分子、水分子、碳原子及一氧化碳分子发出的波长为487~556GHz的辐射。

2001年欧洲的瑞典,法国,芬兰等发射了Odin太赫兹波段卫星,用于天文及高层大气研究。观测频率范围为118.25GHz~119.25GHz,486.1GHz~503.9GHz及541.0GHz~580.4GHz,可以监测氯化物和臭氧层信息。

2003年,美国发射了“斯必泽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SST)。该望远镜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望远镜。SST观测频率为2.14~60THz,用以替代先前的IRAS卫星。仪器主要包括4信道红外阵列相机,它在3.6μm、4.5μm、5.8μm和8μm成像;成像光度计具有3个探测器阵列,在24μm、70μm和160μm成像,并且其中1个阵列也将在50~100μm获得低分辨率光谱;光谱摄像仪中红外波长范围(5~40μm)提供高\低分辨率光谱观测。

2004年,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的Rosetta深空探测卫星携带多种科学探测载荷中包括1台562 GHz的频谱探测器,它飞往彗星Comet67P并穿越其彗尾,研究彗星挥发物质,包括水汽、一氧化碳、氨、甲醇的含量,并通过特征谱线的多普勒频移,定量分析挥发物质从彗核逸散的速度。

2006年,日本发射了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AKARI),主要任务是探测银河系的演变,寻找褐矮星、搜索太阳系外行星系和发现新彗星。卫星上安装有1台望远镜和2台焦平面仪器。远红外测量仪(Far-Infrared Surveyor,FIS)和红外相机(Infra-Red Camera,IRC)。FIS在远红外四个波段(50~180μm)成像观测,进行远红外巡天,而IRC则用于近中红外三个波段(2~261μm)的成像观测。

2009年,美国发射了“宽视场红外巡天探测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天文观测卫星。WISE是NASA的空间红外线望远镜,其首要任务是寻找来自小行星、恒星和星系的天体热源。四个红外探测成像频段分别为3.4μm、4.6μm、12μm和22μm,通过这些影像,可以增进人们对小行星、棕矮星和主要发射红外线的星系的认识。

2009年,欧空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将世界最大的太空天文台“赫歇尔”(Herschel)成功发射上天,主要任务为研究早期宇宙中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考察恒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以及它们与星际介质的相互联系等。Herschel是第一个在亚毫米波长范围内进行光度学、测绘和光谱学研究的空间天文台。搭载有3个先进的THz探测设备,包括光谱仪PACS(工作谱段:200~670μm)和光谱光度成像计SPIRE(工作谱段:57~210μm)两个红外波段的辐射热计,以及远红外外差接收装置HIFI(工作谱段:157-670μm)。HIFI为高分辨率外差分光计,结合使用SIS探测器(480GHz~1.25THz)与HEB(1.4THz~1.9THz和2.4THZ~2.7THz)进行混频。

Plank卫星是与Herschel太空望远镜一同发射的。作为ESA“宇宙愿景2020”计划的一部分,Plank任务的主要目的是探测宇宙背景辐射包括两台仪器:①低频仪器(Low Frequency Instrument,LFI),采用基于高电子迁移二极管的射频接收器件,频率覆盖范围为30~70GHz,工作温度为20K;②高频仪器(High Frequency Instrument,HFI),采用测辐射热计探测器阵列,频率覆盖范围为100~857GHz,工作温度为0.1K。

Herschel和Plank是太赫兹技术在空间天文观测中最典型的应用实例。

另据最新消息报道,2016年2月23日,美国的“同温层红外天文观测台”(Stratospheric Observatory for Infrared Astronomy,SOFIA)再次启动,这是该任务的第四次飞行。SOFIA可提供可见光、红外线及亚毫米光谱范围内的观测与成像,主要应用于研究各种天体,包括行星、太阳系中的彗星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太赫兹技术已在对地观测和地外探测领域有了一定应用和发展,并且多年以来已经取得一些宝贵经验,展望未来,随着太赫兹技术的发展,其在航天遥感,特别是地外探测中的应用必将进一步得到拓展提高及广泛应用。

现有的深空探测载荷包括各频段的频谱探测器,并已拓展到了太赫兹频段。为了获得更加丰富的物质信息,未来可以开发太赫兹频段质谱仪,其功能与现有的太赫兹时域频谱系统(THz-TDS)类似,可以同时获得很宽频带内的信息。

高分辨率太赫兹雷达成像及识别、目标分析与探测、频谱监视以及高速大容量太赫兹通信等系统将是未来空间应用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THz光谱分辨率将不断提高,可探测距离将不断加大,THz空间探测技术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余小游、李仁发、余方、谌晓明、李斌  “太赫兹技术及其在深空探测中的应用”  2008年《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pp217-220

[2] 戴宁、葛进、胡淑红、张雷  “太赫兹探测技术在遥感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年第4卷第3期pp232-236

[3] 魏华  “太赫兹探测技术发展与展望”  《红外技术》2010年第32卷第4期pp231-234

[4] 林栩凌、阮宁娟、周峰  “太赫兹技术空间应用研究探讨”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2年第33卷第1期pp75-80

[5] 宋淑芳  “太赫兹波探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激光与红外》2012年第42卷第12期pp1367-1371

[6] 崔万照、李韵、史平彦、王晓海、王瑞、王新波、张娜、胡天存等译  《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原理》[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年

[7] 姚建铨、钟凯、徐德刚  “太赫兹空间应用研究与展望”  《空间电子技术》2013年第2期  pp1-15

[8] 刘丰、朱忠博、崔万照  “空间太赫兹信息技术展望”  《微波学报》2013年第29卷第2期pp1-6

[9] 李欣、徐辉、禹旭敏、朱正贤  “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进展及空间应用展望”  《空间电子技术》2013年第4期pp56-60

[10]边明明、王世涛、雷利华、麻丽香  “太赫兹技术及空间应用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  《空间电子技术》2013年第4期pp80-84

[11]刘丰、朱忠博、崔万照、刘江凡、席晓丽、钟凯、姚建铨  “太赫兹技术在空间领域应用的探讨”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3年第11卷第6期pp857-866

[12]刘丰、刘江凡、朱忠博、崔万照、席晓丽  “空间太赫兹亚毫米波载荷初探”  《空间电子技术》2014年第4期pp1-6

[13]胡蕾、赵睿  “太赫兹技术在空间探测领域的应用”  2014年《第二届全国太赫兹科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pp465-470

[14]陆燕  “用于空间领域的太赫兹技术研究概况”  《红外》2015年第36卷第1期pp1-11

[15]王晓海  “太赫兹雷达技术空间应用与研究进展”  《空间电子技术》2015年第1期pp7-10

(0)

相关推荐

  • 跟火星的电话打不通了或许是太阳在“放大招”!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李会超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大年三十前一晚,太空传来了好消息:天问一号探测器点火刹车15分钟,成功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中国的探测器开始了与火星的第一次"亲密接 ...

  • 深空时代来临,探日究竟有何魔力?

    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开启种花家自己的太阳探测之路.羲和这个名称是来自于古代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名字 ...

  • 我国即将展开的天文探测任务有多牛?这也太宏伟了吧

    海王星探测.50米口径光学望远镜.1000个天文单位的深空探测航天器,我国正在设想的天文学目标,未免也太宏伟了吧! 虽说最近我国这一阵子在航天.天文观测领域取得的突破确实举世瞩目,但这几个项目的宏伟程 ...

  • 世界首次绕测海王星,我国论证利用核动力航天器探测海王星计划

    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和祝融号火星车正在对火星进行探测,但火星只是距离我们地球第二近的行星,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还有很多卫星和数百颗矮行星,太阳系之外的星球就更多了.人类未来的发展终究还是需要探测这些天体 ...

  • 科普|天上的“眼睛”怎样看清地面物体的“指纹”

    9月7日11时0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光谱观测卫星.该卫星的使命是对我国大气.水体.陆地环境进行高光谱观测. 作为遥感技术的前沿领域,高光谱遥感对于很多人来说 ...

  • 中科大研制的天问一号火星磁强计伸杆成功在轨展开 开启火星空间磁场探测之旅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5月25日9时49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独立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有效载荷-火星磁强计的伸杆实施了在轨展开,遥测参数显示伸杆展开到位,返回科学数据显示产品运行正常,火星磁 ...

  • 匡定波

    红外及遥感专家.1930年9月1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 ...

  • 什么是太赫兹技术

    太赫兹技术,是一种生物电磁波,是一种健康安全的能量.它能渗透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输遍全身,可加快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净化血液,滋养肌肤.修复组织.呵护脏腑组织,对人体疾病产生预防和保健作用. 太赫兹 ...

  • 太赫兹波与太赫兹技术到底有多牛?

    太赫兹(Terahertz,简称THz) 波是指频率介于红外和微波之间的电磁波,故对其研究手段由电子学理论逐渐过渡为光子学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缺乏有效的产生方法和检测手段,科学家对 ...

  • 太赫兹技术对人类健康有什么作用

    太赫兹技术,是一种生物电磁波,是一种健康全身的能量.它能渗透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可加快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净化血液.滋养肌肤.修复组织.呵护脏腑,对人体产生疾病预防和保健作用. 太赫兹技术,是未来 ...

  • 太赫兹技术能让6G比5G更快更强吗?

    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前几天,全球首份6G白皮书发布,标志6G的研究已经在路上.这个消息让很多人猝不及防,5G还没使用上,转眼都开始大规模的研究6G了. 而从6G白皮书以及各国提出的方案来 ...

  • 图图小课堂 | 太赫兹技术

    " 大家好呀 "全球技术地图"前沿科技系列视频 "图图小课堂"第三期-- "太赫兹技术"  今天和大家见面啦 什么是太赫兹?他有哪 ...

  • 【高端访谈】国产自主可控测试仪器填补国内太赫兹技术空白

    [导读]:在微波和红外领域,国内外差距较大:但在太赫兹领域,我们与国外水平不相上下,我们通过努力已一步一步实现了基础器件和工艺的国产化,研发出国产自主可控的500GHz测试仪器.太赫兹的技术虽然很 ...

  • 重庆大学杨帆、余晓 等: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皮肤水分含量评估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活动专区 CES Conference 团队介绍 杨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电气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主要从事多物理场的计算.生物 ...

  • 石墨烯材料分层的太赫兹成像技术为产业化铺平道路

    Graphene Flagship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测量标准,用于分析石墨烯和分层材料中的结构,这可以加快生产和优化设备制造.X射线扫描通过让我们无需手术就能看到人体内部,从而彻底改变了医学 ...

  • AI动态周刊(1030-1105)——一秒搞定安检,太赫兹成像技术开启人体安检新模式

    作者:黄波,班智飞,杨阳,李育安,李雅静. AI动态周刊 (2019年11月06日,总第37期) [热点评述] 一秒搞定安检,太赫兹成像技术开启人体安检新模式 智能安检系统助力"军运会&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