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得很美却并不出名的一首词《行香子·过七里濑》,开篇8个字便让人如痴如醉
第240篇文章,1656字
作者:丁十二
根据现行的历史记载,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在杭州通判任上开始填词。
一般说来,刚开始做某件事,多少都会有点生涩,苏轼应该也是这样的,所以在第一年他只写了两首,虽然读过这两首词的人不多,但其质量已经相当高了。
在第二年,即熙宁六年,苏轼共写了五首词,这其中便有一首传唱不衰的经典好词,纵然与之巅峰时期的一些作品相比,亦毫不逊色。关键是这首词真的太美了。
《行香子·过七里濑》
【宋】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熙宁六年春二月,苏轼任杭州通判,巡查富阳,由新城至桐庐,乘舟富春江,经过七里濑时被眼前美景陶醉,写下此词,进而寄托了自己随缘自适、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
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ruò)心香”“读书引”。七里濑(lài):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钱塘江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词的上阕写江水之美:一叶轻舟,荡着双桨,像惊鸿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向上望,蓝天白云,向下看,江水清澈,天光山色,投影在江水之中,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藻鉴:亦称藻镜,指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喻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再看——水中游鱼,自由自在,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看不远处水边的沙洲,白鹭点点,悠闲地栖息着。
此六句有动有静、有远景有近景,生动描写了七里濑的自然风光之美,让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当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上阙的最后三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充满音乐美感。同时这里诗人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将一天中三个不同时间段的七里濑美景拼接在一起:沙溪,是白天之溪;霜溪,是清晓之溪;月溪,是月下之溪。表明无论何时,七里濑都是美不胜收,只是各具特色而已。但是,只要我们细心品读,不难发现这种美感之中分明有一些凄寒和清冷——凄清月色之下,江面飘荡着一叶孤舟。
词的下片,诗人先把视线由江面移到岸边的山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的山重重叠叠、曲曲折折,似画景,又如屏风。水美山也美。
于是苏轼想到了历史上曾在此垂钓的严光(字子陵),当年他帮刘秀打下天下,却突然隐居,后来有人发现他在富春江上垂钓,于是刘秀多次派人前去请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愿意。于是就有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严陵濑与七里濑相接。
但对于严光垂钓不仕这件事,后人多认为严光垂钓实则是在“钓名”,就是他并不是不想做官,但是朝廷越让他出来做官,做大官,他越不出来,他就能获得更大的名声。唐代韩偓就曾说:时人未会严陵志,不钓鲈鱼只钓名。宋初滕白也曾说:只将溪畔一竿竹,钓却人间万古名。
显然苏轼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说“算当年、虚老严陵。”可惜当年严光白白浪费了时间,并不曾真正领略到这山光水色的独特之美。进而感慨: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皇帝也罢,君臣也罢,隐士也罢,不过是浮生一梦,留下的都是空名。
那么什么才是永恒的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这大自然的风光才是永恒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如其后来在《赤壁赋》的感悟那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而我们都知道《赤壁赋》是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苏轼的早期词作中已然有了那种超脱、达观的影子。正是这一思想,使得他即使贬谪黄州,跌落人生谷底,他依然能微笑面对生活,因为他总能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豁达。
尽管仕途不畅,但依然能生活得轻松闲适,不管是在现在的杭州还是将来的黄州、惠州、儋州。在这首词中诗人纵然有“人生如梦”的感慨,但结尾依然是美丽的山光水色,如诗如画,韵味无穷。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苏轼,喜欢苏词,因为人们从中得到的,永远不会是灰色的颓唐,而是绿色的欢欣,是诗情画意,是看透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
当您读到这篇文章时,
如果是早上,祝您早安!
如果是中午,祝您午安!
如果是晚上,祝您晚安!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