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是中国唯一有错别字的“火车站”,为何一直不改?
对于外出的游子来说,火车站是对家乡的最后记忆;对于抵达异乡的旅人来说,火车站是对新城市的第一印象。火车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兰州火车站
如果去问游览多地的人们对于哪个地方的火车站印象最为深刻,兰州火车站一定会占据一席之地。因为只要是去过兰州的人,心中不免都会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兰州火车站的“兰”是错别字吗?为什么与我们日常见到“兰”字不同呢?
我们平常写的“兰”,都是第一横与第三横较长,中间的一横较短,而兰州火车站的“兰”,则与众不同——上面的一横较长,下面的两笔横却几乎一样短。这样的一个“兰”让人第一眼看起来会觉得头重脚轻,这样的字体结构似乎不是很协调。
不少人认为这是错别字,并且暗暗嘲笑:“诺大的兰州市在火车站这么重要的地方却连自己的市名都写不对。”这种想法也影响了许多游客对兰州的第一印象。
有的人觉得这是发光字的原因。就像我们常在生活中见到的部分笔画、局部或整体不亮的发光字,他们认为一定是“兰”字最下面的一横的灯管坏了。
还有人直接认为是安装工人装倒了,嗤笑他们的办事成果。
其实,上面的几种猜测都是错误的。火车站作为城市的第一张名片,作为一个人流量广大的标志性建筑,兰州市政府怎么会如此不上心,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
最常见的兰字写法
所以,事实上这根本不是错别字。这只是“兰”字的另一种写法,即异形字。
其实,很多地方的火车站名或者其它重要地方的名字,都不会直接采用一个正规字体,他们往往会为了美观与特殊感,而邀请当地的名人来进行题字。
比如,北京市火车站的站名,是由毛泽东先生亲自题写的,深圳站的站名是由邓小平先生题写,桂林站的站名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上海站的站名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等等。
而兰州火车站的大名,同样是出自名家之手。它是由甘肃本地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张邦彦先生亲自设计与题写的。
张邦彦,字粲卿、石帆。他是甘肃天水人,出生于一九一四年,于一九八八年去世,是一位当代的书法大家。他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苦学书法,在甘肃当地是一位书法名人。
书法是一门表现字的魅力的艺术。大家的书法往往会融入自己的写作风格,以及对字的独特见解。张邦彦先生便是在给兰州火车站题字时加上了自己的见解。
其实在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也能发现这副字的特点:“州”上窄下宽,所以“兰”字要上宽下窄,如此一来两字合在一起,互相谦让,相互融合,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美感与艺术性格的组合。相较于正规字体中的“兰”,更加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体现了兰州人民的别出心裁。
所以说,这并不是错字,而是一种更加有意义,有内涵的写法。
了解真相后,再回想到过去的猜疑,我们不禁对过去自己无知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感叹它有心意与有美感的书法字体,而是在凭一己之见去诋毁。
同样的无知猜忌还曾在德云社的门前上演:一个女人在德云社门口破口大骂,说“德云社的“德”字是错别字,在中间少了一横,就这样的水平还好意思拿出来”等等诋毁之语。
但事实上,德字上面写土,心上少一横这样的写法是由郭德纲先生的师傅——侯耀文老先生亲自设计题写的。
侯耀文老先生或许是参考了当年全聚德的写法,将心上的一横抹去,为的是除掉大家心头高悬的利刃,除去那些无端的猜忌,保持一份团结与初心。侯老先生对德云社,对中国相声的深刻祝愿都藏在了这一个“德”字当中,而并非是那位女子口中的文盲错字。
这些以特殊的寓意对汉字做一些基础性的调整的手法,在书法界屡见不鲜。通过改变一个字的笔画结构来达到特殊的寓意,这正体现了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
汉字自其创造以来,便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演变及简化的过程,由最初刻在甲骨文上的象形文字,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到如今我们统一使用的简体汉字,这是一种古老的传承,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文字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媒介,它所发挥的作用便是更好更精确的传达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因此,以一些合理合规的方式对文字进行一些艺术性的修改,可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异形字的创造是国人对汉字更深刻理解的表现,是汉字依旧鲜活,生生不息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见证。
当我们再一次面对这些看似失误的异形字时,不妨静下心来先思考,或许其中饱含了某种更加深刻的意味。抛开一味的猜忌与质疑,用事实去佐证想法,才能体现思想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