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特稿:如何从一部传记中学到作文的奥秘-one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传记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和虚构作品不同,传记对作品的客观情况有着特殊的要求,你必须切实反映传主的个人历史,并延伸到宏大的社会背景,还要深入到传主的内心世界,才能看到一部传记的真正价值。对写作者来说,一本好的传记写起来非常不容易,尤其需要切实的调查研究做前提,还需要了解各方面的历史情况,以及体验他人心灵世界的感受力。

其实,传记虽然是一本书,却也是作文的延伸,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养成良好的记叙文习惯,将来处理一本传记是完全可以的。那么我们如何从一本传记中学到作文的奥秘?

首先,传记和一般记叙文一样,都要抓住一条叙事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时间,比如传主的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等,随着年龄段的发展,故事在时间的线条上一一出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是很多传记都遵循的一个特点,比如你看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会发现这种明显的时间线索痕迹。作者会从毛泽东的青少年写起,伴随着作者个人的情感认知,将读者带入到毛泽东的青少年时期,以及当时中国湖南的种种情况。从而看到一个农家少年,如何有着自己的倔强,如何喜欢读书,在这个时间段上,他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但童年和青少年,一般不会成为传主的重点,他的各种人生事件常常集中在中青年,有的也涉及到老年,尤其是伟人的传记。这是因为伟人的老年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

其次,各种事件交融而成一个人的历史。在一般的记叙文中,我们提倡和要求学生写单一的一件事,或者两三件事,但要有主有次,要突出反映文章的中心。但在传记当中,常常是各种事件的密集展示,事件和事件之间也存续着明显的连贯性。当然,这不意味着传记当中的事件没有主次之分,只是随着笔墨的展开,各种事件勾连在一起,变成了错综复杂的事件交织,但只要你抓住时间的线索,或者人物在个人历史当中的各种选择,就容易厘清各种事件的边际。

其三,传记选材问题。对一个十分有名的传主,比如鲁迅、曾国藩、蒋介石等学界、政界、文艺界的名人,选择材料是首先面对的最大困难!因为反映他们的材料实在是浩如烟海!而如果我们所写的是一个普通人,他一生所经历的事件可能是比较少的,选材方面就不会出现困难,只要锁定重要的事件,综合其他外围的故事,就容易写出来。当然,传记有着不同的类型,如果我们选定某一个角度去写,比如只写传主的情感生活,或者只写传主的读书生活,这样容易一点,跟主题有关的材料我们都可以使用,其它的事件(故事)再有名也未必采用。

第四,阅读前看准传记的类型,写作时选定一个视角。对读者来说,如果想知道传主的全部经历,就可以选择综合型的传记,能全面反映传主一生的情况;如果只对传主某方面的情况感兴趣,则可以选择专题型的传记来阅读。对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传主的传记已经十分丰富时,比如鲁迅、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等等,有市场空间的则是专题性,这样探究起来也容易走向深刻。

当然,传记是否就是定论?这可不一定。在几乎所有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当中,我们都难以看到“兄弟失和”的真相,因为谁都不说清。对一些有争议的故事、事件,固然是读者所青睐的,但写作中必须适当的采用一定的方法,从而让这个争议得到完美的解决。

后续我们将就传记话题做进一步的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