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去世的老人,会讨厌一件事,说明“元气”快没了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讲解》、《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译释》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今天这篇文说,我们继续带您探寻中医经典,解读生命现象中的无穷奥秘。说什么呢?说说离世前的老人。

这个话题,笔者谈过多次了。但是越深入其中,越能发现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这些东西,看似平淡无奇,却藏着深刻的内涵。先讲一个例子吧。曾有一个老人,重病在身,弥留之际,水米不进,已经有将近一个礼拜的时间不说话了。亲友来探望,他大多都是闭着眼睛,仰卧在床上,微弱地呼吸着。亲友们见状,深感痛苦,在床边呼喊老人。有的喊大哥,有的喊姐夫,有的喊叔叔,有的喊爸爸。但是所有这些,老人家几乎都没有回应,仿佛根本听不到。但是,当他的孙子,从上大学的异地赶回来,附在身边喊了一声“爷爷”时,老人家忽然用微弱的声音答应了一声。这一声,令家人倍感惊奇:他都这么长时间看似“没知觉”了,怎么孙子一喊,就答应了?!而当孙子离开病房,说了一声“爷爷我走了!”,老人家也努力地说了一声:“走吧”。

然后,孙子离开了。再然后,老人去世了。老人把最后的话,留给了孙子。这说明什么?是老人牵挂孙子吗?不完全是。这是因为对弥留之际的老人来说,能正常的与人应答、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老人本能地远离这件事,甚至说讨厌这件事。目的,就是把最后节省下来的一点能量,化作正常的意识表达,用语言的形式,体现给自己最在意的人。为什么这么说?现在,然我们把目光投向经典,投向《黄帝内经》中《素问》的“脉要精微论”,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其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这段话,教会了我们如何从一个病人的语言、声音,来揣摩其真实的身体状态。其中,中气失衡,湿气太盛的人,说话就像在室内传出的那样、重浊、混沌、不清晰。说话的声音低微,重复不停的人,是正气衰弱的表现。言语错乱,毫无逻辑的人,则是神明散乱的象征了。从这些阐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人的语言,尤其是相对清晰的、正常的语言表达,是中气健运、正气固守、神明情志颇为明朗的综合体现,是以这些为基础的。简而言之,说话这件事,消耗的就是我们的气,我们的正气。不是这样吗?脾主口唇,脾气衰绝,则唇肉无力。心开窍于舌。心血心气不足,则舌失机巧。声音发于肺。肺气不足,肺魄已散,不能行气,哪有说话的力气?因此,那些处在生命末端的老人,往往会有一个特别鲜明的现象:不想说话,甚至根本不能说话。

所以说,有一些亲人在老人弥留之际,会不停地问:“妈呀,你认识我不?”“爸呀,你看这是谁?”“妈呀,你还疼不疼?”诸如此类,站在老人的角度来说,实在是有些多余。就算老人心里明白,也无力回复,或者说很难用清晰正常的语言来回复,怎么办?只能不说了。当然,也有例外,这就是那个在他心目中最牵挂的人,分量最重的人。遇到这个人,老人的身心受到鼓舞,或许会应答一下。所以说,请珍惜那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跟你说话的人。要知道,他们把最人生最后的一点精力,用在了你的身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