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图说 】倪熊《洪门文化与南社陈列馆落户贝家祠堂》

【阅读悦读丨诗歌】邹荣华《诗画云南玉溪抚仙湖》

图文/倪熊

【作者简介】倪熊,曾为电视台记者,现为自由媒体人。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循着山塘古青色的石板路,来到半塘桐桥堍。一座古旧的牌坊透出刚刚修复过的痕迹,其后建筑的门厅上挂有“吴中贝氏纪念馆”的牌匾,这就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祖祠所在地“贝家祠堂”。

祠堂在过去,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族亲们商议族内的事务的会聚场所。“贝家祠堂”门牌为山塘街603号,原为清礼部儒士贝启祚程氏节孝祠。

贝启祚与妻贝程氏是苏州贝氏家族的四世,贝程氏极尽孝道,在老父患病伤口溃疡时,亲自吸吮驱毒,差点染病去世。贝程氏二十七岁时,丈夫离世,她更是守节32年,织麻纺絮维持生活,辛苦抚养七岁的孩子长大成人。为纪念贝程氏为贝家所作的贡献,七世贝慕庭时,在虎丘山塘半塘桐桥堍修建这座贝节孝祠。

贝家祠堂坐北朝南三进。第一进为祠门,两旁贴磨砖八字墙,上饰砖雕,下承石雕须弥座。门前立牌坊,二柱单间,花岗石结构。第二进为享堂,硬山顶。面阔三间11.7米,进深11.5米,梁架圆作,前有船棚轩。堂前有门楼与之相对,砖雕精细。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座建筑的前后祠宇曾分别于1959年修筑双轨铁路及1998年建北环路万福桥时被陆续拆除,1997年,享堂和祠门移建昆山千灯镇顾炎武故居,只留有一单间两柱石牌坊立于桥侧。而在移建前,这里还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被用做桐桥粮油食品商店的。牌坊于2007年北环路扩建时编号拆除保留。

为了妥善保护文化古迹,2008年5月,贝家祠堂启动了旨在记录贝氏家族发展历程、传承贝氏家族创业精神与文化的修复性保护工程。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贝家祠堂并非是原址,宅院也不是原来的式样。这是利用万福桥桥堍的一片空地,大体按照原来格局,完全重新建造的苏式宅院,祠堂门口的牌坊也是移建至此。

现在建筑由东西两路组成,东路为三进辅房,西路则是祠堂。建筑均为硬山,西侧建造了面积近700平米的西花园。跨过及膝高的门槛,穿过门厅,一个不大的内院简洁雅致。两侧白墙悬挂的牌匾上,靛蓝色字迹撰写的贝氏神话吸引着游客驻足品读:康熙初年,在阊门外的贝氏以经营药店为业,仙人刘海为寻逃至贝家的三足金蟾上门,后为报答贝氏恩德,遂满足贝氏许下的愿望,保贝氏子孙衣食无忧,平平安安。

或许是神话故事真的应验,贝氏家族作为一代名门世家的香火旺盛。贝氏祖上明朝从浙江兰溪迁吴,在南濠世代经营药业,至七世已成为吴中巨富;苏州贝氏至今已历经十八世,自经商起家后文风日盛,极其注重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延至近代,更向上海、香港、美国等地扩展,贝家的后人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名人名士不计其数,如颜料大王贝润生、金融巨子贝祖诒,等等,其中最为当代人知晓的当属贝家第15代传人、国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

肯尼迪图书馆、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一幅幅贝聿铭的著名作品图片陈列在祠堂西花园的回廊内。在苏州度过少年时光的贝聿铭,对苏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贝家祠堂修复工程奠基的当天,他委托胞弟贝聿昆先生携在苏的贝氏亲属赶来参加,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09年10月,布馆工作基本完成。

修复后的祠堂大厅为史料区,以传统展览方式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共同呈现吴中贝氏家族历史;回廊为人物区,介绍贝聿铭先生事迹;西花园凉亭为最后一站,内容与吴中贝氏家族的历史息息相关;西花园墙壁上以连环画形式讲述贝程氏事迹。

贝家从浙江来到苏州,经历过贫寒的生活,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大家族,再去修桥筑路泽惠乡里,再到现在的枝繁叶茂。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通人奋斗历程,这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种亲切感。让人们从贝家历史中找寻到自我的影子,在贝家祠堂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也会有所心得。

2017年,祠堂内的布展作了重新调整,在不影响贝家历史文化展陈的情况下,增加了更加极为丰富的内容,11月14日,孙中山洪门文化与南社陈列馆在此正式开馆。孙中山洪门文化与南社陈列馆是在中共苏州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由中华南社学坛与全球洪门联盟、苏州市南社研究会、致公党苏州市委、苏州市侨联共同筹建的洪门文化陈列馆。展馆由孙中山与洪门、洪门爱国人物、洪门与抗战、洪门与中国致公党、洪门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友谊、洪门与南社文化等展区组成,依托修复后贝家祠堂江南庭院的建筑格局,移步换景式地体现了洪门爱国文化。

1904年1月12日,孙中山在檀香山致公堂加入洪门,尊为元帅。之后,帮助致公堂改组,重写章程,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作为美洲致公堂的新宗旨,使其上升到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性质的新高度,并倡议美洲同盟会会员全部加入致公堂。此后,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洪门致公堂逐步演变成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而黄兴、秋瑾、陈炯明、尤列、陈少白、黄三德、高振霄、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冯自由、梁慕光、胡毅生等大批后来的南社社友相继加入了洪门致公堂,追随中山先生,投身民主运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卓越贡献。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司徒美堂立即发动华侨捐款,支持财政困难的广州革命政府。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也因为有了洪门致公堂的大力支持得以迅速发展,无数海外侨胞在洪门致公堂的发动下,纷纷投身民主革命,成为革命宣传的鼓动者,革命经费的支撑者,革命起义的参与者,故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华侨为革命之母”。

这里或许有必要对几个环节解释一下,普及一下历史常识,厘清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从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青帮和洪门都是如雷贯耳名震天下的帮会组织,也几乎就是所谓江湖的代名词。二者基本上势均力敌,所谓“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对近代中国诸多历史事件都发生重要影响。

因为青帮是由漕帮演变而来,徒众过去皆以运糟为业,又称“安清帮”也称“粮船帮”,所以它最初是一个协助清政府进行粮运工作的社团组织,后期虽转入地下,但并没有对抗清廷的宗旨和目标。所以在清朝和民国,青帮大体为亲政府组织。青帮盛时有一百二十多个帮派,七十二码头,民国初演变成六大帮派江淮泗”、“兴武泗”、“兴武六”、“嘉白”、“嘉海卫”及“三杭”。在上海的青帮势力最大,故上海青帮三巨头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扬名天下。民国期间青帮受雇于袁世凯刺杀过宋教仁,在上海滩的黄金荣杜月竽曾经帮助过蒋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镇压过共产党人。抗战期间,张啸林投靠日本人当了汉奸,黄金荣杜月笙积极抗日,戴笠的中统特务中,出身青帮的很多。

而洪门即“天地会”,为郑成功部将陈近南所创,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虽然复明已不可能,但反清的宗旨从未变过。洪门分支有“小刀会”、“红钱会”、“哥老会”、“三合会”等,在日本有“三点会”(洪字之三点水),在美洲有“致公堂”。江浙一带还派生出了“终南会”、“双龙会”、“白布会”、“伏虎会”、“龙华会”、“平阳党”等一些小团体。

洪门的“反清复明”宗旨和革命党人不谋而合,不仅海外洪门积极为中山先生筹款捐物,武昌起义前的十多次革命党人起义,都有洪门会党的身影,辛亥革命能成功推翻满清王朝,洪门当记大功。辛亥革命成功后,洪门反清大志得以完成,洪门会党头目们开始为把洪门转型从一个地下组织变成一个合法化民主党派组织而努力,经过以司徒美登为首的洪门带头大哥们的努力,1925年,洪门致公堂改组成为致公党,洪门从一个地下社团组织转型成为了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民主党派。

司徒美堂,是著名旅美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1882年3月赴美谋生,加入“洪门致公党”。所谓“洪门”,其实就是海外很多社会下层的华工社团和其它行业、同乡类似的组织,从而互相扶持互相帮助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前,在该堂当法律顾问。1904年,孙中山赴美活动,司徒美堂被孙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动,洪门组织从此开始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司徒美堂与旅美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发动华侨捐款800多万美元支援祖国抗战。

作为洪门的领导人司徒美堂曾公开说过:“谁能拥护国家于危险,救人民于水火,我就拥护他、支持他”。 解放战争期间,司徒美堂断然拒绝了蒋介石许诺的高官厚禄,以司徒美堂为首的致公党人反内战、反独裁、反军阀,支持共产党倡导的民主统一战线。1948年,司徒美堂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而毛泽东主席邀请他参加开国大典,共商建国大业,他欣然前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身后的白胡子老头便是司徒美堂,他后来成为毛泽东的挚友。致公党如今为我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而洪门在海外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力。

中国人海外发展的历史并不很长,清末开始,也是从这时,贝家的后人开始不仅向全国其它地方扩展,也向海外发展,不仅人数众多,而且遍布世界各地,几乎成为海外华侨的代名词。而最早的贝家13、14代后人就是去的美洲,当初还初始创业,还没有后来的家大业大,与洪门与司徒美堂与孙中山从来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抗战的爱国捐款,海外华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贝家从来都是踊跃参加不甘人后。

南社创立于苏州,发展于全国。许多南社中的洪门人,或奋臂高呼,启智民众;或投笔从戎,牺牲战场;南社与洪门共同谱写了近代革命的文化篇章。清丽的侨声乡愁心结、诗化的百年爱国情怀,为苏州的江南近代文化与研究增添了又一人文景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