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杀菌剂的分类及合理使用技术,种出健康可口的葡萄

作者:房经贵,王军 主编

在日常生活中,葡萄以其皮薄肉多、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锦州地区,葡萄也是主要农产品之一,但是因为我市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受其气候影响,难免会对葡萄的生长造成部分不良因素。再加之葡萄本身对很多种霉菌没有较强的抵御能力,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多个方面来确定在葡萄的种植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的将杀菌剂进行合理分类,以及相关技术该怎样正确使用。

葡萄栽培图说(第二版)

作者:宋文章,马永明 著

当当

笔者通过本文,从杀虫剂的两种特性进行分析,即: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并对两种杀菌剂有针对性的提出正确使用技术。希望对果农有一定的帮助。

01、概述

葡萄园中对病虫害的防治方面要把预防作为主要目的,在此期间注意以综合防治为基本原则,尽可能的使用生物防治技术,这种防治技术能够尽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必要时可采用化学防治。

葡萄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

作者:浙江省农业厅

当当

即在保护预防的基础上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把预防和治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化学防治过程中一定要选用尽可能没有残留物的农药,不能随便用药,要根据葡萄的病害程度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剂。

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是通过杀菌剂的主要作用性质来区分的两大类。保护性杀菌剂顾名思义是对作物起到保护作用的杀菌剂,其主要原理是直接在作物的表面接觸病原菌并将其杀死,不仅能够阻止病原菌危害作物内部,而且可以更好的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其使用方法可以简单总结为两种:

一,往病原菌上直接喷洒保护性杀菌剂,使其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将其杀死。

二,提前在作物表面喷洒保护性杀菌剂,让病原菌自行落在杀菌剂上,然后被毒杀。内吸性杀菌剂通过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即通过注入到植物内部,来对病原菌产生作用的杀菌剂。

葡萄病虫害原色图鉴

作者:赵奎华 主编

当当

葡萄健康栽培与病虫害防控

作者:王忠跃 著 /

当当

而向顶性传导和向基性传导又是内吸性杀菌剂的两种传导方式。

一,向顶性传导,即将杀菌剂作用于植物体内后,让其随着蒸腾流分别扩散到植物每个部位的顶部,比如:顶芽、顶叶、叶边缘等。目前对杀菌剂的使用过程来看,大部分都是利用这一传导方式。

二,向基性传导,与向顶性传导正好相反,这种传导方式是随着植物的光合作用,由上往下传输。不论使用哪种传导方式,其主要目的都是将杀菌剂扩散到植物的每个部位,使其充分的起到杀菌作用。

02、葡萄杀菌剂分类及使用技术

保护性杀菌剂,主要选取硫制剂和铜制剂简单分析

硫制剂:

这种杀菌剂是防治葡萄锈病和白粉病的主要制剂,比如多硫化钡和石硫合剂等。如果在葡萄苗发芽之前,需要大量消灭掉葡萄园中病原菌的话,使用多硫化钡或石硫合剂最能达到好的效果。当然,在使用过程中要把控好制剂的浓度,以免浓度过低达不到预期效果或者浓度过高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铜制剂:

铜制剂中经常使用到的就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生石灰、硫酸铜和水而生成的波尔多液,其主要特点就是药效可以持续2~3周,所以通常在套袋后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制剂的调制过程中,如配比不当将会对葡萄的光合作用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制剂浓度必须引起所有果农注意。

内吸性杀菌剂

苯并咪唑类:

如苯菌灵、多菌灵、噻菌灵、硫菌灵与甲基硫菌灵(甲托)等,具内吸并向顶输导性能,药效快,为广谱性杀菌剂,对葡萄黑痘病、炭疽病、褐斑病、白腐病、穗轴褐枯病等有效。

但是最近几年这类制剂的使用范围比较广,已经产生了抗性,所以造成了药效并不是特别明显,建议和其他内吸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此处应该切记,绝对不能和含铜的农药混用,否则会产生药害(如果锈)。

二甲酰亚胺类:

如异菌脲、乙烯菌核利、速克灵等,是广谱触杀型保护性杀菌剂,同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是防治灰霉病的优秀药剂。也可通过根部吸收起内吸作用,可有效防治对苯并咪唑类内吸杀菌剂有抗性的真菌。需注意的是为了预防发生抗性,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避开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药剂。

在使用扑海因的时候,要控制使用次数,一年不得超过3次,并且在病害刚发生的时候和发生高峰期之前使用效果最为明显。不能与腐霉利(速克灵)、乙烯菌核利(农利灵)等作用方式相同的杀菌剂混用或轮用。

抗生素类:

抗生素类杀菌剂的主要优点表现为渗透性好、内吸传导作用强等,不仅能够加快葡萄的成长,更能够防治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白粉病和灰霉病等。在使用技术方面要注意最好在花前、花后使用,效果最佳。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仅用于学习交流之目的,如有转载自其他平台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仅用于学习交流之目的,如有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内容的作者认为不适合供读者学习或参考,本平台将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内容来源:葡萄种植联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