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用平水韵、《词林正韵》还是《中华通韵》,写出能够传世的好

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剧照 资料图片《中华通韵》语文出版社2020年4月版 资料图片随着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10月16日上映,诗词名家叶嘉莹的传奇经历,激发起更多人学习、创作传统诗词的热情。

中华诗词学会曾公布数据,全国每天新创作的传统诗词有5万首。

这些作品虽然都被冠以“诗词”或“传统诗词”“旧体诗词”之名,但它们所依据的规则并不相同。

主要的差异在于用韵:一部分人用新韵,一部分人用旧韵。

”主张用旧韵的人,有这样的看法。

“当代诗词是给今人和后人读的,不是给古人读的。

”主张用新韵的人,有这样的认识。

两种观点之外,还有新韵、旧韵并行的意见。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2019年11月发布试行《中华通韵》,提出“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原则。

虽然这部以普通话为基础制定的新韵书实施已近一年,但有关新韵和旧韵的争论仍未停歇。

她解释:“古代的诗在声音上是有格律的,如果用现代的普通话来读,格律就不对了。

”从古至今,汉字的读音一直在变化,这已是常识。

“《诗经》《楚辞》,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每个时代的声韵各有异同,不尽一致。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指出,“所谓'平水韵’,就是应科举考试之运而生的'国标’。

”历史上,诗歌如何用韵,一度没有统一规则,大体上随着语音的改变而改变。

直到金朝出现“平水韵”,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虽然北方话的语音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平水韵”——也就是现在人们说的“旧韵”——一直保留了下来。

格律诗的规则该不该变,是争论的焦点。

主张用新韵的人认为,规则不能一成不变。

“白”字的古音是入声,但普通话的声调已经是阳平了,就应该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进行创作。

比如元稹的名作《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按照平水韵的标准,“红”“宗”分属两个不同的韵,是不能押韵的。

但有主张用旧韵的人认为,不论是平水韵,还是更早的《切韵》,旧韵反映的不完全是当时的口语,而是综合了古音、今音以及各地方言而制定的,没有必要随着口语的改变而改变。

“文字读音随时代而改变,这个道理非常浅显,古人也很清楚,但这不是弃用旧韵(平水韵)的理由。

”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汪梦川看来,任何规则都不是完全合理的,平水韵就是唐以后历代诗人普遍认同的、较为合理的既定规则,完全没有必要改变,虽然古人写的近体诗有不合平水韵的情况,但毕竟是少数,因为平时写作不必都按照考试的要求去做,“要想写好旧体诗,必须过平水韵这关,这是当今创作旧体诗的基础。

”地有南北:方言之争还是理念之别从20世纪40年代的《中华新韵》,到60年代的《诗韵新编》,再到这部《中华通韵》,数十年来,一直有人在为编制新韵而努力。

”汪梦川不认可编制新韵的做法,“如果达不到标准就降低标准,玩不转规则就修改规则,只能使其每况愈下,不断庸俗化,最终变得毫无价值。

有人分析:平水韵更接近南方方言,新韵更接近北方方言,讲南方方言的人容易掌握平水韵,但不容易掌握新韵,因此他们支持平水韵,而讲北方方言的人用新韵更得心应手,用平水韵就比较困难,因此他们支持新韵。

但也有不同意见:平水韵并不对应任何一种现代方言,北方方言、南方方言学习平水韵各有优势,以叶嘉莹为代表的很多当代诗词名家,都是北方人。

还有学者指出,现在互联网发达,无论查检旧韵还是新韵都很容易,双方的分歧,并非方言之争,也不是哪个更简单、哪个更容易,而是因为理念的差异。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海鸥是在南方教书的北方人,虽然不反对使用新韵,但在写旧体诗词时,他选择用旧韵,也在课堂上教学生使用旧韵。

张海鸥的理念是:“古代格律诗词是用那个时代的韵书创作的,现代人阅读唐宋以来的格律诗词,不懂旧韵是一种欠缺。

”“制定新韵书的目的不是取代旧韵书,而是将新韵的使用规范化、普及化,服务广大群众、诗歌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与创作诗歌等韵文的需求。

在诗歌创作中,《中华通韵》与当前流行的旧韵书并存。

”《中华通韵》的起草人之一、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介绍,从目前已举办的两次全国诗歌创作征集活动看,第一次参赛人数13012人,第二次参赛人数23230人,诗歌创作者们对《中华通韵》应用比较自如,作品质量比较高。

双方共识:工夫在诗外有人把新韵、旧韵之争比作比赛,虽然双方对有些规则的理解不同,一方主张踢尺寸大一些的球,另一方主张踢尺寸小一点的球,但对于最重要的规则并无争议——把皮球踢进球门才算得分——无论使用什么声韵,最终目的都是写出好诗。

“今天很多初学诗词者最畏难的是平仄,实际上平仄是诗中最形而下、最简单的。

”在《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一书中,深圳大学副教授徐晋如写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拥有器识和胸襟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当代的诗人、学者有这样的观点,清代小说《红楼梦》就借林黛玉之口提及类似的主张。

’又道:'平仄是末事,词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诗自是好的…

’”“无论用平水韵、《词林正韵》还是《中华通韵》,写出能够传世的好作品,永远是硬道理。

”钟振振的观点同样是:写得好,用什么声韵都可以;写不好,用什么声韵也无济于事。

他赞成中华诗词学会的态度,新旧声韵并行不悖,各从其便,各取所需,“只要在同一首诗里不混用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