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新生儿黄疸的中成药用药
黄疸(中医学中“胎黄”)
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50%以上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多数预后良好,当间接胆红素增加过高、过快时,可造成胆红素脑病,致死亡或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中成药可降低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提高总有效率。
一.茵栀黄口服液/颗粒
茵栀黄口服液/颗粒有促进胆红素排泄的作用,茵栀黄口服液单独使用可减少光疗发生率,茵栀黄口服液/颗粒联合光疗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菌制剂可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
对肝胆湿热,热重于湿型黄疸,临床上表现为精神烦躁不安,黄色光泽鲜明,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以高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者,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颗粒。在减少光疗发生率上,可单独使用茵栀黄口服液;在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可联合光疗服用茵栀黄口服液/颗粒;或可考虑联合益生菌制剂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在减少黄疸消退失败率和缩短黄疸消退时间上,可考虑联合光疗服用茵栀黄口服液/颗粒,或联合益生菌制剂服用茵栀黄口服液。
服用方法:茵栀黄口服液(10mL/支),口服,1支/天,2~3次/天,5~7天;茵栀黄颗粒(3g/包),1包/天,3次/天,5~7天。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建议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慎用。
二.清肝利胆口服液
可促进黄疸减退,可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加速其分解和排泄。属中医学的阳黄,肝胆湿热、湿更重,临床上表现为精神疲倦和伴消化道症状为主,腹胀、呕吐或干呕、倦怠、乏力、大便黏腻不爽,苔黄滑腻,或黄白滑腻者,可选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制剂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
服用方法:清肝利胆口服液(10mL/支),1支/天,2~3次/天,5~7天。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一过性皮疹、大便次数增多,停药后消失。
三.茵陈五苓糖浆
茵陈五苓糖浆有渗水利湿、清热退黄的功效。对中医学属阳黄,肝胆湿热、湿更重,临床上表现为脘闷腹胀、小便不利、苔黄腻,可选用茵陈五苓糖浆。考虑服用茵陈五苓糖浆可单独治疗新生儿黄疸。
服用方法:茵陈五苓糖浆(100mL/瓶),口服,3mL/次,3次/天,5~7天。
注意事项:湿热发黄、热重于湿,苔黄口渴者忌服。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药物推荐[1]
苦黄注射制剂(苦参、大黄、茵陈、柴胡、大青叶)可用于新生儿黄疸属湿热郁蒸证。
参考文献
1.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41(3):280-285.
2.新生儿黄疸规范化用药指导专家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7):105-108.
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胎黄(修订)[J].中医儿科杂志,2018,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