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李保田和郝蕾落伍了,不知道“AI系”演员足以媲美真人

“老人”鄙视“新人”并说三道四在我们国家是一种传统。
老艺术家和老演员也不例外。
比如李保田老师,他说演员演戏要有情绪,而且情绪一定要饱满。他觉得演员演戏没有情绪是一种异端;比如郝蕾老师,她说有些人觉得书读得不好没关系,有颜值就可以,可是如果连书都读不好的话怎么可能读懂剧本呢?
你看看,这就是停滞的、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他们不明白,科技让社会进步,演技也是。
某种演技是可以推动影视进步的。
殊不知,有些演员不需要情绪和剧本,这类演员只需要用一张脸和细微的肢体动作就能圈到粉,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惊为天人的同时,也惊叹造物主的神奇——
这厮竟像真人一般!
这样的演员和这样的戏还不少,对于这类演员,我管他们叫“AI系”。

  01

几年前日本有一项仿生学技术一曝光就引起全球轰动:
一个女性机器人做得像个真人一样,人家不说你看不出来她是个机器人,眉梢会挑、嘴唇会动、还有口音,最厉害的是皮肤上的毛孔和头发末梢的根系也做得栩栩如生。
人家跟我说这叫“AI”仿生技术,再简单点说:
人工智能。
我不知道这种科学产物如果大面积生产的话会用在什么地方,在岛国可能会是一门新兴的“产业”(懂的都懂)。但在内陆这种技术放在别的地方可能也很好,不过很遗憾,在影视界肯定卖不动,因为我们早就拥有了一批“AI”了。
不同于传统的教科书式的表演技巧,“AI系”演员早就摒弃了死板的情绪代入和环境感受,无论古装现代,不管仙侠都市,都能始终保持着“AI系”的表演思想和形式:
任对面波澜壮阔,我始终波澜不惊。
比如演武侠,一群人上来要揍你,按传统的表演方式你已经摆开架势回以排山倒海并吆喝连连,但在“AI系”看来,这些都过于流俗:
排山倒海可以,脸上不能有表情,对,微表情也不允许,否则怎么能衬托出我演的人物武艺高强呢?
比如演情感,女主站在你对面,无论说什么,记住:
脸上顶多挑眉,嘴唇保持合理的振动即可,多余的表情一概不要,不然的话显不出我演出来的那种高冷气质。
除此之外,在包括但不限于受伤、狂喜、大怒、悲伤、呐喊、爹死娘嫁人、我绿我自己等一切可能发生的表演环境下,“AI系”演员都有统一的设定:
春风依旧,岁月静好。
 
因为我木得感情。
不如此,不足以成为现代仿生表演技术的典范。
剧本看不懂?谁说的?人家不需要剧本。
观众往往第一次看的时候不太适应,但久而久之会习惯,倘若碰巧让你看到了“AI系”演员的幕后花絮和粉丝会,你可能会感叹:
他竟是活人?!

  02

我一开始看的时候也不习惯,总觉得这样的演员怎么会有粉丝的呢?后来发现我错了,这批“AI系”演员拥有的粉丝不少,很显然都是科技粉:
一面痴迷于“AI系”的精致容颜一面赞叹科技的伟大——
哥,你究竟是咋演的?
相比之下,老一代始终强调情绪和剧本之流,终要被时代抛弃。
还是拿李保田老师和郝蕾老师举例子,他们特别善于用表情来凸显人物内心的反复,或者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环境对于角色的影响,如果饰演一千个角色,就有一千个不同的人物。久而久之,观众无法辨识演员,他们太容易代入到这类演员表达出来的情绪和角色中,甚至他们会以为演员就是角色,角色就是演员。
这样对演员的损害特别大,我们常听闻某个演员因为入戏太深废寝忘食,某个演员因为饰演了一个反派人物而在日常生活里被骂,这好吗?这不好。
说明这种演员不够重视健康和个人名誉,角色选择也很不严谨。
而“AI系”就不一样了,除了正面角色,而且必须是一号以外,其他一律不考虑。
逢戏脱衣,展示性感且强劲的躯体已经足够了,科技粉不在乎这些,能在电视上看到“AI系”们已足够下饭,科技粉看的是细节,是“AI系”们的皮肤纹理和表情管理,谁看得仔细,能发现演员的微表情变化并指出来,都能在粉团里得意很久。
但你如果要问:那“AI系”演的是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格局就小了。
你以为人家在演戏,你错了,人家演的是科技。
只是通过一部戏告诉你:
活人做不到的,我能。

  03

我一直认为在仿生技术这一领域,起码在影视界,我国的“AI系”演员已经通过扎实的表演功底领先欧美日韩了。
但你以为这些是结果?
你还是错了:
是让“AI”演“AI”。
例如一些大片让请“AI系”演员搞真人转表情捕捉,这种操作我以前不太理解:
这有区别吗?
找本人演也看不出来是真人啊?
后来我想明白了,还是我思考得浅薄了:
“AI系”演员贡献给观众的,是科技的进步和对复制生命的礼赞;复刻的是真人和动作捕捉之间的无缝对接与反复横跳。
化繁为简,是时代发展的硬道理,演技也是。
如果说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一千个角色在“AI系”演员心里,只有一个。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