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艺平台】李素华【全球艺术家编码1066】作品鉴赏【1932】(2021年02月05日)

更多有关李素华作品雅赏结缘,请关注公众号“中艺平台”,搜索“李素华”或“1066”
傅查新昌:乡村守望者——解读当代青年油画家李素华的油画写生作品
这几年来,当代艺术摆脱了对观念的依附,也失去了主导艺术的导航,归于个体化状态的艺术指向不明,显出热闹之后的一片沉寂。然而,一批批女画家却在画坛异军突起,她们以纯粹的差异性艺术表达为画坛所注目。李素华的吉祥诉求也不例,她怀着信念和决心,同时又显得有些无奈和认命,不去期待公众的喝彩,自始至终无意借助艺术达到任何非艺术的目的,已成为她平静的日常姿态。这种人格魅力不仅来自她的热情和意志,而且来自她的学识和思索。她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有详细的了解,对艺术的当代处境有清晰的定位,对她自己的艺术选择有清醒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她的作品和为人受到激赏,受到了解她的人们衷心的折服和爱戴。
李素华作品编号【1066-005】雅赏

从艺术史上来看,李素华绘画的难度不在于追新求异,而在于在审美限制中获得纯粹的自由,在对立中获得统一,最终达到“守望自然”的美学境界。由此繁衍的脉络,深刻地塑造了一名艺术家的灵魂,因此她的作品在国内受藏家青睐。她的《春思》油画系列,呈现的是一幅又一幅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美丽的自然景色,细腻光线,描绘纯朴乡村的笔触,给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柔和的气氛。或者更确切地说,画布上的村庄是一派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乡村景色,在林间,或杨树旁,院子里都是桃花烂漫。她经常走出画室,回归自然,描绘普通田间风景;藉以自己的画作,她希望在工业化浪潮及其带来的动乱与污染中,坚守一份世外桃源般的简单和平静。在秋末或冬季的写生中,李素华经常用从画面外照射进的光线,给乡村景色注入一丝暖色调,暗示着春意正在渐渐苏醒过来。有时她用林间民房衬托画面的层次感,点缀在景色里的行人和生物使得画面生动饱满;有时她用女性视觉来表现树木,使得观众的视线在画面空间里,不由自主的落在前景的花丛和植物上;而花丛和植物带领观众的视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树林和村庄,给画面注入强烈的透视感。远处林间空地的黄泥屋,与前景的乡村小路和醒目的树木遥相呼应。
李素华作品编号【1066-008】雅赏

如果把李素华的作品,放在当代油画这样一个系统中来看,那么实际上显现了八十年代以来写生载体试图进行变革的一种美学动力。李素华的油画写生确实进行着改变和突破的转换,这种转换的营养资源是多样的,而不再局限于她和这一代油画家都是在崇尚写实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尽管她以乡村写生开始在中国油画界崭露头角。比如说她的作品中具有巴尔蒂斯式画面的深度,也有博纳尔式写实的审美因素,但她并不想把资源体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而是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差异性艺术表达,只不过她对差异性艺术表达的研究,更多的是用熟谙的技法和鲜明的风格,转向对正在消失的乡村的写生系列,这是一种更加艰难的艺术探索。在《秋悯》油画系列中,从生态学的情怀出发,或者说从人文艺术作用的角度,李素华想把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宋庄,从不同角度记录在画布上,构成装载现实图像的油彩记忆体,并汇入更大的种族记忆库。六年前,李素华就预感到不久的将来,原生态的宋庄也许会消失,于是她创作的写实绘画,不仅只涉及绘画的技术层面,还触及绘画的精神内涵。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艺术精神的体现,使《秋悯》系列的色调冷峭,在语言上赋予某种特殊的象征意味。由此可见,意象的营造,关键在于物象、情感和语言之间的契合,在于自然、个人与文化之间的和谐合作。
李素华作品编号【1066-010】雅赏

实际上,李素华对人物、静物、风景等都尝试过,唯有对乡村的情感最为深厚。她向往原野的清新和静谧,喜欢生活在村子里人们的那种淳朴和善良。不过,她这样做时却带着一种理智、适度、自如、和蔼而不失冷静的气质,以至使她与其他人迥然有别。从入驻宋庄开始,或者更早些,李素华的油画逐渐放弃早期作品平稳、清晰的线条、色块,转向一种很强的理想色彩效果,这就是乡村守望者的情怀。有时候她很少用原色,以中间调为主,这种高级灰的表达方式却又不影响画面层次的强烈与丰富,她对花色的表现也更加倾向主观性,以特殊的技术和敏感去表现光和色在画布上闪烁的感觉,使画布仿佛变成一块织锦,以便让人们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乡村变迁史图案。
李素华作品编号【1066-012】雅赏

可以说,李素华的油画大都是风景写生,她经常去写生的目的,是为了让绘画更接近真实,以便在艺术语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在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那里,艺术语言只是描摹思想的被动的工具。索绪尔所开辟的语言学转向使人们认识到语言的意义,甚至于思维活动的意义都离不开语言本身。到了维特根斯坦那里,全部哲学都是语言批判,语言已经成为世界的构成性因素。福柯更是赋予话语以事件的特征,致力于消除能指的特权;而德里达在《哲学的边缘》中主张书写自身构成一种产生意义的机制。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使得任何有说服力的意义理论,都必须被纳入一种语言学的语境中加以讨论。塞尚力图画出事物的结构,梵高力图画出自己的感受,高更力图画出绘画的风格,绘画在无限接近外部世界之后又转向了画家的内心世界,转向了画家的理解、感受和语言。正是因为敏感于艺术语言的探索性和推进性,李素华在自己的写实风格成熟之后,仍然为如何绘画的问题所困扰。正因为有了问题意识,李素华的油画艺术才有了针对性,终于在风景写生中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渐渐使其产生震慑力。
李素华作品编号【1066-014】雅赏

显而易见,李素华画花是用来寄情寓志的艺术表现,赋予赞美与颂歌,或者象征她的情和爱;有时她却以爱怜的目光在干花或枯花凝固的形象中看到了生的永恒,似乎在告诉人们,是花向世界奉献了自己,也熬干了自身,呈现出了一种不朽的精神。李素华喜欢去乡村写生,将自己抛在旷野和自然的包围之中,她能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力量,哪怕是毫不起眼的小花小草,都会因为它们的生机而让人倍感崇敬。没有边界且瞬息万变的自然,一方面给人以启示,另一方又抵制人的奢想。李素华曾说过:“每次深入村庄,我都会被一些不起眼的东西所打动:一间间低矮的房舍,一扇扇褪色的大门,门前放置着口朝下的缸,废弃的石碾,猪食槽子,以及院落边开满了花的桃树……我时时对这里的场景流连忘返,不是因为这杨柳飞絮、桃花盛开,而是这一切缠绕在一起的完美与和谐。”她的每一幅画都承载着生命中的激动,体现着物我合一的亲切。她的色彩有客观的文化印记,更多的是心灵在场的主观表达、个人的差异性偏好,而且随心所欲,真正做到似与不似之间,有时候她设色零碎、反复涂抹,效果却斑斓绚烂,把色彩的和谐性、对比性、音乐性、神秘性发挥得非常好,仅凭她几何形、平面形的巧妙运用,也增添了她作品的现代性意味。
李素华作品编号【1066-016】雅赏

在李素华尝试的花鸟作品中,装饰与写意的和谐统一,构成了她独有的明净、优雅、宁静却又虚幻的世界,这也是她内心世界对外在世界感受的呈现。从全国各地风景的写生绘画,到以宋庄变迁史为语言符号的理性绘画,李素华不仅走出了一般的风情画模式,也表现出她对自然、生命、人类、宇宙博大的思维空间,其间蕴涵着深沉的哲理内涵。李素华热爱乡村,坚持到乡村写生,几乎数年如一日地锁定自己的绘画主题,何时何地一看便知她的风格。这几年来,她漫步于宋庄,以其特有的直觉情感来感受周围世界,纯真地倾诉在她作品中的每一笔触、每一块色上。她希望让自己的绘画变成心灵在场的事件,一个像生命过程一样无法重复的事件。她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着乡村生活与内心感触的形与色,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实现自我,因而她成功地用画笔记录了宋庄的变迁史。在机械复制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绘画之所以还有意义,就在于绘画总会带给人们某种新鲜的、现场发生的心灵事件。人们对这种新鲜的、现场发生的心灵事件尤为亲切,因为它更接近事物本身,更接近生命的真相。
李素华作品编号【1066-020】雅赏

由此可见,李素华所表现出艺术的真诚与自信,在执著的追求中发挥着女性视觉经验的优势,从而进入了艺术创作的自在状态,以其结构的完善、内涵的充实而有了艺术的定位。李素华通过对绘画艺术表达的探索和精进,将淳扑的乡村归化为自己的绘画,将自然法则转化为艺术作品。这种作为心灵在场的绘画创作,赋予了绘画以生命的力量。面对正发生巨大变革的乡村,李素华用饱蘸着生命激情的画笔,书写着自身的生命体验,因此在她的艺术中有种绘画的纯粹和人性的真诚。
2013年11月15日写于北京
傅查新昌,生于新疆,定居北京。文艺批评家,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大学客座教授,新疆财经大学客座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九期高研班(文学评论家班)。
中艺平台【全球艺术家编码1932】
【声明】除有特别标注外,本文(及/或插图、配乐、摄影及摄像作品)之著作权由赵梅阳所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任何刊物、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任何形式发表或发布。
[Statement] Except when specified, allrights of this article (including illustrations, soundtracks, photography andvideo works, etc) are reserved by the authors, Zhao Meiyang. No journal, media,website or individual is allowed to reproduce, link, repost or in any otherforms publish the work without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