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是定力的捕鱼网
《当代禅修者的困境与机遇》连载2
止是定力的捕鱼网
文章作者:杨硕诚
图片作者:小鱼
| 禅定与智慧的获得 |
在传统禅修的实践,一直有两扇门为想要获得禅定与智慧的人们打开着,那分别是止-奢摩他(samatha;śamatha)与观-毗婆舍那(vipassanā; vipaśyanā)。如果说止是掌握定力的捕鱼网,观便是获得般若的开瓶器了!
就个人的观点而言,在众多的佛教宗派里,凡是能够真正产生实效(跨越无明与业习障碍)的修行方法,肯定具备止与观的要素。不过这里所强调的并非止与观的外在样貌-直接去做一件叫作止或叫作观的事,而是这两者的内在原理。
若尚无法解决因无明业习所生的烦恼,必然是禅定与智慧的能力还有匮乏;而禅定与智慧的不足,极有可能是对止与观的原理未能充分掌握并实践。
| 止的原理与其在禅修中的重要性 |
❶ 禅定的作用
「禅定」的作用有五个:
a、必须具备定的能力,才能深入发现问题的根源。
b、必须透过定,才能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c、尚未将问题解决前,必须借由定来保护自己。
d、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借由定来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e、阶段性将问题解决后,需依靠定维持成果的效益,直到问题完全解决。
❷ 止的原理
一般禅定训练,大都是让修习者先将心念暂时专注在某一件事物上(所缘境),例如身上某个部位或呼吸。一旦这个专注的意念能够平稳持续维持,那么其他的念头也就会慢慢减少,等到其他念头几乎完全平息后,我们再把眼前专注的意念渐渐放松。最后直到连这个专注的念头都舍弃时,我们的内心便会滑入一种极为轻松、清明、宁静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定境。
如果练习过程想去克制其他念头的产生,脑海就会多出一个想去克制念头的念头,原本希望减少念头,但是却冒出更多念头,可见想去强压的做法并不聪明。
根据觉受的状态和心念不动的程度,定境可分为很多种类与阶段,在此不作详细论述,只是特别强调一下进入禅定前的未到地定的重要性。由佛法的角度来看,认明烦恼根源-“悟道”是修行的当务之急,而在阿含经中记载,初果并不见得非要拥有深禅定,但虽不必非倚靠深禅定,但还是需要具备些基础定力的,至于这个基础定力是未到地定或刹那定(电光定、瞬间欲界定),仍有不同看法。
可是就个人见解,就算在刹那定中获得明心见性者,若未具备常处未到地定的能力,恐怕体会到的经验很快会流为美丽的回忆,导致接下来只能用表层意识来捕捉、想像这个体验。
再说修学者若想依靠自身的能力来进行“观”,那么未到地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能力。进入初禅之后,由于心念趋向不动,因此很难进行“观”,而若还未到达“未到地定”就开始进行“观”,那么因为心念的不够稳定,将导致的结果不够清晰、深入,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思考。
❸ 注意要素
禅定的锻炼并不局限在静坐上,而且也不能只局限在静坐上。修习者需透过日常生活里的实践,加深静坐中禅定的品质,然后又将静坐里持续深化的定境,于离座时援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此循环相持,才是修定的正途。
一个仅能在打坐时保持心情宁静,回到生活中却依然烦躁的人,以及一个平日看似八风吹不动,但在静坐时,却无法平息纷飞杂念的人,都不能算是掌握住习定要领。
定力虽然重要,却也有可能如筑起堤防挡住洪水,短期内把问题挡住,但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尤其更值得担心的是,有时因为定力这道堤防的阻隔,形成一种太平假象,因我们看不见问题的出现,就误认已经没有问题存在,殊不知另一股滚滚大浪正在堤岸后形成,这点不能不谨慎!
文章未完待续:
连载3预告:观是般若的开瓶器。
上期精彩回顾:
本文首发于“甲和灯”微信公众号,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