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头拍下的真相 | 对于家风和家教我们能从道教文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素质与年龄无关
近日,安徽六安,同一地点、同一辆车,一个醉汉VS一名小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举动,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深思。醉汉深夜踢砸电动自行车,小学生清晨路过吃力扶起。

当天凌晨3点多,一名醉汉在街头撒泼,经过公交站时,对一辆停在路旁的电动自行车进行踢踹,随后将车拽倒在地。

↓↓↓

走出几步后,醉汉仍觉得“不解气”,又返回“摧残”电动车,他将电动车的挡风布扯下,狠狠摔在地上,然后扬长而去。

清晨6点多,电动车“无辜地”倒在人行道上,不少路人经过,却无人将它扶起。

一个男孩叫杨雨辰的小男孩,走到电动车旁,用他稚嫩的双手,吃力地扶起倒地的电动车

,随后默默离开,继续等公交去上学。

雨辰没有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在妈妈知道这件事后,雨辰还有些担心:是不是把人家的电动车扶坏了?人家找上门来了?

雨辰的父母对儿子的举动感到欣慰,他们认为雨辰就是做了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

夫妻俩平时很重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网友:素质与年龄无关,言传身教很重要。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材”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责任人是父母。“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一个家庭兴衰与否,取决于子孙后代是否有出息,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父母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对老师说:“我不懂教育,孩子就交给你了。”

其实,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做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优秀的习惯、强大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交关系等。

道教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家庭的言传身教在日常的生活的点滴中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成员的关系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正向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很难达到对孩子正向的言传身教的效果。所以,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家庭关系,其次,家庭成员要共同承担家庭里的义务。

道教很重视家庭成员的关系问题。道教肯定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主张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纯朴天然的道德,求得家庭成员之间的自然融合。在这一问题上,道教认为,父、母、子女是组成家庭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家庭,如《太平经》所言:“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共为一家也。”为了构建和睦家庭,道教对于夫妻关系以及父母与儿女关系主要提出了以下伦理主张。

其一,道教主张夫妻平等相处。道教向来“重阴阳、等男女”,这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就会追求夫妻平等。道教的夫妻平等观主要包括三点涵义:第一,夫妻双方相互尊重。第二,夫妻双方平等分担家务劳动。第三,夫妻双方齐心协力、共同劳作。

其二,道教强调父母与儿女义务的双向性。一方面,父母应承担生儿育女的义务,这是他们的职责。《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对于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道教是大加肯定和赞美的。道教劝善书《文帝孝经》云:“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

另一方面,儿女应该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夫子何男何女,智贤力有余者,尚乃当还报复其父母功恩而供养之也。”至于儿女怎样做才算孝顺,《太平经》如此云:“然上善孝子之为行也,常守道不敢为父母致忧,居常善养,旦夕存其亲,从已生之后,有可知以来,未尝有重过罪名也,此为上孝子也。”《文帝孝经》则认为:“养亲口体,未足为孝,养亲心志,方为至孝;生不能养,殁虽尽孝,未足为孝,生既能养,殁亦尽孝,方为至孝。”意思是说,只是侍养父母穿衣吃饭,并不就是做到了孝;只有能够体恤双亲的心志,才为至极的大孝。父母过世时虽然能够尽孝,亦并不就是做到了孝,只有在父母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够孝顺如一,这才是真正地达到极至的孝。假如儿女不孝,就会受到因果报应。即如《文帝孝经》所云:“不孝之子,百行莫赎;至孝之家,万劫可消。不孝之子,天地不容,雷霆怒殁,魔煞祸侵;孝子之门,鬼神护之,福禄畀之”。

父、母、子正是通过遵循上述伦理规范,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从而实现家庭的和睦,营造良好的家风。即如《文帝孝经》所言:“母慈昱昱,父爱甄甄,子色循循;妻婉婉,夫訚訚,兄秩秩,弟恂恂,姑仁媳敬承;父携子,祖携孙,恩勤室蔼蔼,家溱溱。”所谓“恩勤室蔼蔼,家溱溱”,即大家恩爱勤劳、家庭和气昌盛。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爱的港湾,也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章:刘玮玮,汤丽芳.论道学的婚姻家庭伦理观[J].青海社会科学,2009(05):73-76。编辑:齐谐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