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学生的课堂提问

雅娟老师:

上封信谈到课堂的问题应该来自学生。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学生提的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呢?今天我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如果学生的提问很多,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解决。课堂能够解决的问题只能是“重点问题”。在这里,所谓“重点问题”,一方面是指多数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是涉及教学重点的问题——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如果学生提问比较多,这两个“重点”往往可以重叠,也就是说,学生的提问中往往包含教师也想提的问题,至少会有所涉及。如何在学生众多的提问中辨别并筛选出那个既是“学生重点”也是“教师重点”的关键问题,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举个例子。我在教《孔乙己》时,根据教材设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并感受认识孔乙己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过去我会先提出问题:“请问,孔乙己有怎样的性格?他所处的社会有什么特点?”但这次我没有做任何预设性提示,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自由提问,结果学生提了许多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有一个学生的问题被我捕捉到了:“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

我随即问大家:“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顿时课堂开始热闹起来,许多孩子纷纷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虽然大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但至少说明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于是,我不动声色地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大家思考。学生紧扣“大约”“的确”两个词进行挖掘分析,从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理解了这篇小说深刻的内涵。

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呢?那就由教师自己提出来嘛!尊重学生先提问,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提问权。所以,我提倡学生提问不是说教师不能提问,只是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提问,而不让学生提问。

那么,面对学生许许多多的提问,是不是都需要教师回答呢?如果不一定,又如何处理呢?

学生所提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字词认读和难句理解的问题;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问题;第三类是超出课文重点而且教师也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我认为,这三类问题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钻研、切磋,以寻求尽可能正确的答案。

对于第一类问题,可采用“甲问乙答”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解决。但是,我在请学生解答时,着重要求学生说清楚“为什么”,以训练并展示其思考过程。

对于第二类问题,虽然直接涉及教学重点,但教师也不宜包办解答,仍应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教师的作用在于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并推动其思考的健康发展。我教《社戏》时,不少学生提出疑问:“课文题目是《社戏》,为何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许多与看社戏无关的事”“可不可以把文章的标题改成《我的乐土》《我的童年》”……

学生的这些疑问都涉及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容选材,而这恰好是我的教学重点之一。于是,我请学生思考讨论:哪些内容与社戏无关?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认识逐步统一:文章是根据中心思想选材,而不是根据标题选材;《社戏》这个标题只是为了突出“社戏”在文中所起的贯穿情节、联系人物的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丝毫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应该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思想的成果。

那么,对第三类问题又怎么处理呢?我们下次再聊。

远方的朋友 李镇西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23日第8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