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家庭也翻车,6岁女孩每天生活宛如996,她的父母错了吗?

996是目前大部分“社畜”的真实写照,我们本以为普通人的人生之苦不过如此,然而杭州有位6岁女孩的一周“日程表”,竟比“996”还累。
没错,又是一位鸡娃父母给自己孩子安排的“完美人生”,但也有人会觉得,不过是一些兴趣辅导班,能和上班的压力相媲美吗?
在我们看来只是让孩子“玩”得更高级、更正规,但孩子心里可能确实另一番想法。
1
她是一个假妈妈
一档综艺节目为我们展现了中产家庭的优越资源。
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想让她被别人甩下太多,这位妈妈便给女儿甜心报了十多个兴趣班。
这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有钱人都会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类兴趣爱好,10岁前拿个钢琴、小提琴、舞蹈之类的大赛冠军更是比比皆是。
大多数孩子也是乖乖的服从安排,最终用一些成就让自己觉得一切的苦都是值得的,从此培养出良好的品格,父母与孩子皆大欢喜。
周围人无不赞叹:看啊!这不仅是金钱的力量,更是父母为孩子未来埋下的种子开花结果,教育果然要从娃娃抓起!
可有时候现实总会不按套路出牌,今年6岁的甜心也许是太累了。
英语、滑冰、中国舞、模特、乐高、画画、早教、数学、古诗、唱歌,这10个兴趣班占据了小女孩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9点的人生。
同时,这也是她一周的日常,偶尔再利用生日等节点,来一场组织与主持的“实战训练”。
时间被计划按分钟计算,每天唯一的休息时间是在前往各个兴趣班的车上。
节目中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孩子能和树洞说悄悄话。
于是,就有这一幕:
“你觉得爸爸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好的人。”
“你刚刚一直在叫妈妈'假妈妈’,那你的真妈妈在哪里啊?”
“真妈妈丢了。”
甜心的妈妈瞬间就哭了,自己只是希望孩子成才,而她不论做法还是心态都很常见,她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了?
2
内卷的教育体系,父母该何去何从
郑希怡给5岁的女儿报了一所特殊的学校,没有学习,没有压力,只在田地上玩耍、种菜。
尽管女儿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但郑希怡并不着急,她甚至打算在女儿7岁之前,不进行任何学习、写字等文化教育。
听完郑希怡的观点,在一旁的田亮频频摇头,同为父母的田亮,显然不赞成郑希怡的观点。
在他看来,他无法承受因为自己宽容所带来的后果,所以让孩子随大流学习是他必须要做的抉择。
听完田亮的话,郑希怡淡定地说补充道:“我顶住那个压力就可以了。”
不料,田亮公开质疑:“那你的孩子可以顶住压力吗?孩子会告诉你,我很不开心,因为别人都可以,我不行。”
这正是每个家长都无法逃避的话题。
教育竞争压力这么大,自己不去给孩子报班,别人却都会做,自己的孩子就是会被别人拉开距离。
这也就是所谓的“内卷”,教育本就是一场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我们希望孩子成才,却更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甚至流入底层,担忧与欲望碰撞后,焦虑的父母不得不开始鸡娃历程。
可肩负着家长过重的期待,承受着超乎寻常的成长焦虑,产生的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甜心妈妈给女儿报十多个兴趣班,就是不想她“输在起跑线”,不想让她被别人甩下太多。
但是,这个“起跑线”绝对不是培养孩子十多个兴趣,而是让家长学会用爱育儿、用自身做榜样、用家庭环境激励孩子自信心和创造力。
有一次,甜心过生日,妈妈希望她交到优质的朋友,就以自己的名义邀请了一些小伙伴过来。
可是,妈妈却让甜心在生日会上当主持人,不仅要背好主持词,还要当接待照顾其他小朋友。
整个过程中,甜心就像妈妈手里的“提线木偶”,没有自己的思想,完全任凭妈妈发落。
明明是自己的生日,却被妈妈搞得像“主持大赛”,甜心感到委屈又难过。
妈妈对自己的女儿没有尊重,把她当成了工具,不给她独立思考的机会。
其实,她也有喜欢的爱好,那就是画画,可是十多个兴趣班中就没有画画,只因为妈妈觉得她画得不好,没有必要学习。
根据数据得知,在北京、深圳、上海三地,78.4%的家庭会给孩子报上兴趣班,这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
不过,很多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却也存在一些鄙视链。
希望孩子能掌握一门乐器,钢琴、架子鼓已经过时了,管风琴、竖琴、古筝才显得高大上!
希望孩子多运动,游泳、跑步、足球、跆拳道,那是一般人家的玩意,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才是上流社会的玩法。
帮孩子锻炼大脑,围棋、国际象棋才是首选,你说军旗、五子棋、跳棋?这些还用学吗,不都是一些日常的消遣。
大人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这些爱好自己都未必有兴趣,更何况孩子呢?越是高大上的兴趣班,门槛往往也越高,也越枯燥。
在快乐与现实间,我们往往难以抉择,更因为自觉对人生、对社会看得更加长远,因此也不敢放任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3
开心和成长,真的相悖吗?
很多孩子的理想假期生活都是:吃零食、看动画片、打游戏、刷抖音,这些都是最能令他们感到快乐的方式,不论哪一项都能极大的满足感官的刺激。
而一说到学习,脑子里充斥的都是背单词、刷试题,枯燥且乏味。
然而,我们细想就会发现好像也并不完全正确,学习的时候没有快乐吗?吃喝玩乐真的会快乐吗?
费尽心思解开一道数学难题时的兴奋,第一次考试及格时的激动,似乎那些时刻也都挺开心的。
而每天玩游戏机、电脑,直到有一天开始纠结玩些什么时,产生了玩腻后的空虚,看着搞笑的电脑、动画却变得心不在焉,感觉并没有那么好笑。
似乎快乐生活和学习成长本身并不冲突,也不存在绝对的先后顺序,更无法定义哪个更重要。
蒙台梭利一直提倡“自己做、做中学”,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其实是一个习得的过程。真正的快乐,也来自于内心热爱事物的成就感。
从一次次观察、模仿,自己探索、纠偏,到最后找到答案。只有经历过自己探索的过程,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提到:
最近和几个好友聊天,发现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没有让我们认识自己。
各自都是在后来人生的某一阶段突然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为什么我们没能在更早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为传统教育很少去鼓励孩子发展自我意志,
大家都是要求孩子听话、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
其实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脚本,
父母们应该尽量提供一个环境,让孩子从每件小事开始自己做选择。
只有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他才能逐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天赋潜能。
选择自己所爱,做自己所想,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奇迹。
对孩子来说快乐是成长的一种状态,而学习是成长的一种方式。
找到合适的成长方式,也许就能达到快乐的成长状态。
所以这两者不是矛盾的,非此即彼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的。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