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的17种分型治法和护理要点

小儿发烧的17种分型和治法

小儿发烧分型:
1、外感风寒: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防败毒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摄生众妙方》卷八。为发表剂。具有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祛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脉浮,及一切疮疡肿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

歌诀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疮疡痢疾表寒证,散风祛湿功效宏。

组成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一钱五分(4.5g)、甘草五分(1.5g)。

用法用量

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日1剂,分2次服)。

功用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

主治外感风寒初起,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脉浮,及一切疮疡肿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

方义

本方即人参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方中以荆芥、防风、羌活辛温解表至共,发散风寒为主药;辅以柴胡加强解表至共;佐以独活祛风除湿,川芎活血祛风止痛,前胡、桔梗宣畅肺气以祛痰,枳壳理气宽中,茯苓利湿;甘草调和主药,缓急止咳为使。诸药协同,具有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祛痰止咳作用。

运用

1、本方药理作用较为广泛,但最主要的还是用于外感风寒,挟湿挟痰的表证。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舌苔白腻,脉浮者为应用指征。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
2、本方因有败毒消肿作用,故又用于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而见风寒湿表证者。
3、现代临床用本方治疗感冒、流感有良效。也用于治疗皮肤病、腮腺炎、骨槽风、乳房肿块等疾病。

加减化裁

在荆防败毒散的基础上加入木香、黄连二味中药材,可清热导滞,对于痢疾初起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在荆防败毒散的基础上加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可清热解毒,用以治疗疮疡初起。在荆防败毒散的基础上加入苦参、蝉蜕、薄荷、牛蒡子,可祛风止痒,用以治疗皮肤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偏温燥、凡里有实热或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2、外感风热:银翘散加减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功能主治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3、阳暑发热:新加香薷饮
香薷散与新加香薷饮,两者均以辛温之香薷、厚朴祛暑解表,散寒化湿。但香薷散药性偏温,主治暑令感寒夹湿之证,必见恶寒无汗者;而新加香薷饮则药性偏凉,主治暑温兼湿,虽亦恶寒无汗,但有口渴面赤。是当有别。

方剂组成

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

基本信息

【方剂速记法】银香连豆厚朴。
想象:尹香莲逗厚朴;
解:银花、 香薷、 连翘 、 扁豆花、 厚朴。
【用法】水煎服(水五杯,煮取两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主治】暑温初起,复感风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心烦面赤,口渴,苔白,脉右洪大左反小者。

方歌

1、新加香薷朴银翘,鲜扁豆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
2、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4、阴暑发热:香薷饮加减
香薷饮,中医方剂名。出自《内科摘要》卷下。具有宽中和气,调营卫。常服益牌温胃,散宿痰停饮,能进食,辟风、寒、暑、湿、雾露之气之功效。

组成

白扁豆(炒)、茯神、厚朴(去粗皮,锉,姜汁炒)各一两,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入盐点亦得,不拘时候。

功用

宽中和气,调营卫。常服益脾温胃,散宿痰停饮,能进食,辟风、寒、暑、湿、雾露之气。

主治

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或冷物过多,或硬物壅驻,或食毕便睡,或惊忧患怒,或劳役动气,便欲饮食,致令脾胃不和,三脘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遍体疼痛,胸膈满闷,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
5、半表半里发热:小柴胡加减
小柴胡汤,中医方剂学。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之功效。主治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等属胆胃不和者。

歌诀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万病此方宗。

组成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用量

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义

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配伍特点

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邪气得解,胃气调和。

运用

本方用于伤寒少阳证,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禁忌

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阴虚血少者忌用。
6、阳明经证发热:白虎汤加减
白虎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气分热,清热生津之功效。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牙龈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歌诀

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组成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用量

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热生津。

主治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义

本方原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代表方。本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所致。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配伍特点

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运用

本方用于气分热盛证。临床应用以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蒸热,脉洪大有力。

加减化裁

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若兼阳明腑实,见谵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禁忌

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7、阳明府证发热:小承气汤加减
小承气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普济方》卷四〇四。主治痘疹后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肠痛。

组成

大黄五钱,厚朴(姜制)一两,枳实(煨)三钱。

用法用量

上锉,糯米煎服。但令大便通润。

主治

痘疹后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肠痛。
8、湿热蕴结发热:甘露消毒丹加减
甘露消毒丹,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

歌诀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组成

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用量

飞滑石450g,淡黄芩300g,绵茵陈330g,石菖蒲180g,川贝母、木通150g,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各120g。

用法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9g;丸剂,每服9-12g;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方义

本方主治湿温、时疫,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交蒸,则发热、肢酸、倦怠;湿邪中阻,则胸闷腹胀;湿热熏蒸肝胆,则身目发黄;热毒上壅,故口渴、咽颐肿痛;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甚或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为湿热稽留气分之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湿热留滞,易阻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热毒上攻,颐肿咽痛,故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合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

配伍特点

纵观全方,利湿清热,两相兼顾,且以芳香行气悦脾,寓气行则湿化之义;佐以解毒利咽,令湿热疫毒俱去,诸症自除。

运用

本方治疗湿温时疫,湿热并重之证,为夏令暑湿季节常用方,故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临床应用以身热肢酸,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清泄湿热;咽颐肿甚,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利咽。

禁忌

若湿热入营、谵语舌绛者,则非本方所宜。
9、热入心营:清营汤加减
清营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功效。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临床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肠伤寒或其他热性病证属热入营卫者。

歌诀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银花、连翘、元参、黄连、竹叶心、丹参、麦冬。

用量

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

用法

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方义

本证多由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治疗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为主。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结,故身热夜甚;营气通于心,热扰心神,故神烦少寐,时有谵语;邪热深入营分,则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故本应口渴但不渴;若邪热出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灼伤血络,血溢脉外之征。方中犀角清解营分之热毒,故为君药。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清热养阴,又助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营分之邪外达,此即“透热转气”的应用。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热与血结。以上五味药为佐药。

配伍特点

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养阴”,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运用

本方用于热入营分证,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禁忌

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说:“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10、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加减
犀角地黄汤,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热入血分证,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绛红,脉数;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临床应用于治疗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血分热盛者。

歌诀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组成

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芍药、丹皮。

用量

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24g,芍药12g,丹皮9g。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热入血分证。
1. 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 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绛红,脉数。
3. 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方义

本证多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故身热谵语;二则破血妄行,血不循经,血溢脉外,故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三则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变粘稠,运行受阻,成瘀故见舌绛。方中苦咸寒之犀角,凉血清心解毒,为君药。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一恢复已失之阴血。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故为佐药。

配伍特点

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凉血止血而不留瘀。

运用

本方用于热入血分证。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身热谵语,舌红绛,脉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邪热与血瘀互结,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凉血散瘀;郁怒而加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热伤血络,破血忘行之出血,加白茅根、侧柏炭、小蓟以凉血止血。

禁忌

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11、热动肝风:羚角钩藤汤加减
羚角钩藤汤 凉肝熄风法 俞氏经验方
[组成]:羚角片一钱半,先煎(4.5g),双钩藤三钱,后入(9g),霜桑叶二钱(6g),滁菊花三钱(9g),鲜生地五钱(15g),生白芍三钱(9g),川贝母四钱,去心(12g),淡竹茹鲜刮,与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钱(15g),茯神木三钱(9g),生甘草八分(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方解

本方治证为热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闷躁扰,甚则神昏。由于热灼阴伤,热极动风、风火相煽,以致手足抽搐,发为痉厥。治宜清热凉肝熄风为主,辅以增液舒筋,化痰宁心之法。方中羚羊角,清泄肝热,熄风止痉之效颇佳,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两药相合,凉肝熄风,共为君药。桑叶、菊花辛凉疏泄,清热平肝熄风,以加强凉肝熄风之效,用为臣药。
《本草经流》说:“菊花专制肝木,故为祛风之要药。”热极动风,风火相煽,最易耗阴劫液,故用鲜生地、白芍药、生甘草三味相配,酸甘化阴,滋阴增液,柔肝舒筋,上述药物与羚羊角、钩藤等清热凉肝熄风药并用,标本兼顾,可以加强熄风解痉之功;邪热亢盛,每易灼津成痰,故用川贝母、鲜竹茹以清热化痰;热扰心神,又以茯神木平肝、宁心安神,以上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凉肝熄风药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故为凉肝熄风的代表方剂。
方歌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运用

1、本方主治肝经热盛动风症证。以高热,手足抽搐,脉弦数为证治要点。若热病后期,阴虚风动,而病属虚风者,不宜应用。
2、若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者,配合紫雪、安宫牛黄丸等清热一窍之剂同用。
3、妊娠子痫、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眩晕、抽搐等属肝经热盛者,均可应用。
12、气血两番:清瘟败毒饮加减
清瘟败毒饮,中医方剂名。为清热剂,具有气血两清,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功效。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可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临床常具有解热,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抗炎,镇痛,镇静,抗菌,抗病毒,保肝,解毒,强心,利尿等作用。

歌诀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玄参,犀角翘芍知桔梗,泻火解毒亦滋阴。

组成

生地、黄连、黄芩、丹皮、石膏、栀子、甘草、竹叶、玄参、犀角、连翘、芍药、知母、桔梗。

用量

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

用法

先煮石膏后下诸药。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

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可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

方义

本证多由疫毒邪气内侵脏腑,外窜肌表,气血两燔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为主。清瘟败毒饮是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其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较强。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热。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经的气血皆禀于胃,所以胃热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石膏配知母、甘草,有清热保津之功,加以连翘、竹叶,轻清宣透,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再加芩、连、栀子(即黄连解毒汤法)通泄三焦,可清泄气分上下之火邪。诸药合用,目的清气分之热。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共用,为犀角地黄汤法,专于凉血解毒,养阴化瘀,以清血分之热。以上三方合用,则气血两清的作用尤强。此外,元参、桔梗、甘草、连翘同用,还能清润咽喉;竹叶、栀子同用则清心利尿,导热下行。综合本方诸药的配伍,对疫毒火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的证候,确为有效的良方。

运用

本方用于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临床应用以大热渴饮,谵语神昏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斑一出,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1.2-1.5克,大便不通,加生大黄;大渴不已,加石膏、天花粉;胸膈遏郁,加川连、枳壳、桔梗、瓜蒌霜。

禁忌

本方为大寒解毒、气血两清之剂,能损人阳气,故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者忌用。

附注

所谓“气血两燔”的“燔”,是焚烧之意,形容火热之盛。在热性疾病中,气分的热邪未解,而血分的热邪又盛,便称为气血两燔。在上述的种种症状中,高热、汗出、大渴、脉浮大而数等是热毒在气分,损伤津的表现,称之为“四大”症;吐血、衄血、发斑、发热等、则是热毒盛于血分,迫血妄行的结果。
13、食伤发热:保和丸加减
保和丸,中成药名。为消食剂,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之功效。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成份

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菜藤子(炒)、麦芽(炒)。辅料为蔗糖、糊精。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颗粒;气微香,味微酸、甜。

功能主治

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禁忌

孕妇忌服。
14、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加减
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歌诀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组成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用量

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用法

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义

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配伍特点

黄芪、升麻、柴胡为补气升阳的基本结构。

运用

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禁忌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15、阳虚发热:附子理中汤加减
附子理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二。有补虚回阳,温中散寒之效。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歌诀

理中汤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组成

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不拘时候。口噤则斡开灌之。

功用

补虚回阳,温中散寒。

主治

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

方义

小儿久泻不止,脾肾阳虚,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伴脱肛,睡时露睛。命门火衰,阳不温散,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顿。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肾阳虚之表现。理中汤温补脾胃之阳,加附子温补脾肾之阳,故附子理中汤为先后天并补之剂。方中以附子温补脾肾,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补土,干姜温胃散寒。郑钦安《医理真传》中云:“非附子不能挽救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能培中宫之土气”,人参微寒有刚柔相济之意,甘草调和上下最能缓中,五味药配合得当,治疗中下焦虚寒、火不生土诸证。方中附子温补先天真阳,白术健脾燥湿、补中宫之土,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阴,炙甘草补后天脾土、调和诸药。

运用

1、以小儿症见久泻不愈,形寒肢冷,睡时露睛为本方用方要点。
2、可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过敏性紫癜、复发性口腔溃疡等。

加减化裁

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胃气上逆,附子理中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顽固性便秘,附子理中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晕车之呕吐。

使用注意

附子用时注意先煎,用量不可过多。
16、血虚发热:圣愈汤加减
圣愈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治诸恶疮血出过多、心烦不安、不得睡眠等,用法为水煎服。
组成部分:生地(20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8克)、 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15克)、 黄芪(18克)。
用法:上药㕮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热,不拘时服。
功用:补气,补血,摄血。
主治:诸恶疮血出过多,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疮证脓水出多,五心烦热,口渴;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其质清稀,少腹有空坠感,心慌气促,倦怠肢软,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润,脉细弱。气血虚弱,气不摄血证。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
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医宗金鉴》

方论

本方所治之证,属于气血两虚。方中人参、黄耆补气,当归身、生熟地黄、川芎补血滋阴。配合成方,有补气养血之功。气旺则血自生,血旺则气有所附。
喻嘉言论本方说:"按失血过多,久疮溃脓不止,虽曰阴虚,实未有不兼阳虚者,合用人参,黄耆,允为良法。凡阴虚证大率宜仿此。"临床常用于出血过多,·血虚而气亦虚,以烦热,烦渴,睡卧不宁,心慌气促,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润,脉细软等为辨证要点。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载圣愈汤,即四物汤加人参、黄芪,治一切失血过多,阴亏气弱,烦热作渴,睡卧不宁者。
17、阴虚发热:秦艽鳖甲散加减
秦艽鳖甲散是一副中药,主治虚劳阴亏血虚,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
柴胡 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当归 知母各1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次15克,用水200毫升,加青蒿5叶,乌梅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临卧、空腹各一服。

主治

虚劳阴亏血虚,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

方论

方中鳖甲、知母、当归滋阴养血,秦艽、柴胡、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止汗。诸药合用,既能滋阴养血以治本,又能退热除蒸以治标。临床上常用于结核病的潮热,温热病后期阴亏津伤,余热未尽,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低热属于阴虚型者。
方 名:秦艽鳖甲散(补养之剂)
总 结:风劳
组 成:地骨皮﹑知母﹑青蒿﹑乌梅﹑鳖甲﹑柴胡﹑秦艽﹑当归
主 治:治风劳骨蒸,午后壮热,咳嗽肌瘦,颊赤盗汗,脉来细数。
加 减:汗多倍黄耆。
归 经:足少阳厥阴药也。
方 义:风生热而热生风,非柴胡、秦艽不能驱风邪使外出。鳖阴类,用甲者,骨以及骨之义。乌梅酸涩,能引诸药入骨而敛热。青蒿苦寒,能从诸药入肌而解蒸。知母滋阴。当归和血。地骨散表邪兼清里热,又止汗除蒸之上品也。

临床应用肺结核

应用本方加味:秦艽12g,鳖甲12g,地骨皮12g,青蒿12g,当归12g,知母12g,乌梅12g,黄芩12g,银柴胡10g,百部15g,海浮石15g。日1剂水煎服。每晚睡前服。
治疗肺结核伴中毒症状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其中Ⅱ型肺结核26例,Ⅳ型肺结核6例。所有病人均有低热37.50-38℃或盗汗,手足心热。
结果:痊愈(服药15剂以下,体温恢复正常,盗汗止)29例;有效(服药15剂以下,体温不降,但未降至正常,盗汗减轻)2例;无效(服药15剂,体温不降,盗汗不减)1例。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应用本方加减:秦艽15g,鳖甲15g,太子参15g,百部10g,地骨皮10g,知母6g,青蒿6g,柴胡6g,乌梅6g。
气虚甚者加黄芪15g,阴虚甚者加生地15g,痰热甚者加黄芩10g;汗多者加五味子5g。每日1剂,水煎服,7日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
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6岁,以3-5岁者为多,占22例。结果:症状完全消失,疗效巩固,随访1年无复发者为痊愈,共18例;症状完全消失,但疗效不巩固者为显效,共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小儿发热的一般护理要点和治疗原则
小儿发热应及时查明原因,是腹泻、感冒还是扁桃体发炎、肺炎等,并针对性治疗。若是小儿出现咳嗽,应注意查看喉咙有无红肿,排除扁桃体炎,注意肺部听诊有无湿啰音(一般用耳朵贴胸壁即可听到),排除肺炎,以免耽误治疗。
一般来讲只要孩子手脚都是温暖的(或手热足凉),即使到39℃上下,也大多是安全的,不会出现抽搐等症状;若是双手紧握,面色发青应警惕惊风抽搐。
若孩子食欲不好,不要着急强迫进食,更不能给生冷冰冻的食物(包括水果)以及难消化的食物(蛋糕、面包、番薯、糯米),饮食清淡为主,可以喝粥。
尽量不用退热贴,尽量不要用酒精擦或冰敷,更不能用冷水洗浴,可以用热水泡脚或温水浴。
不需要强迫喝水,除非患儿主动要水喝,否则不用大量饮水。
针对发热的特点,
一般发热反复(退热后复发热、病愈后稍不慎又热起),多属湿,体质偏虚;发热迅速(感寒后即高热,热退亦快,症状明显且典型)多属寒、火,体质较强;变化多端(发热后即转肺炎、哮喘、肠炎、湿疹、荨麻疹),多属误治(根据误治估计病因病机、体质虚);若是烦躁,多病涉营血分;倦怠多为湿邪。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恶寒、汗出、大小便及饮食等情况,详细辨证。
治疗方法:
1.针灸推拿
推天河水等可以退热,有感冒表证的应开天门,推坎宫,鼻塞者配合捏提山根,搓迎香;大便不通,里证为主者可退六腑。(编者按:此针对里热盛者)
在耳尖放血也有较好退热效果。将耳郭向前折,消毒后在耳上方形成折痕的耳尖穴扎针,放出少量的血,会很快退热。对风热型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疗效佳。(编者按:此亦针对风热犯肺)
大椎穴或风门穴施灸,或大椎穴刺入捻转后拔针,也有很好的退热效果。(编者按:此针对风寒束表者)
大椎往下数7穴点刺,可退小儿高热。也可少商、商阳锋针刺破出血,合谷浅刺用泻法,不留针,退高热疗效肯定。(《针道摸象》)(编者按:此与耳尖放血同)
2.外治法
小儿发热,不管风寒、饮食,还是发疹出痘等,都可以用葱涎加香油,用手指蘸油,摩擦小儿五心、头面、项背等处,能解毒凉肌。
若是受寒所致,不可一味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容易造成感冒迁延难愈,应由中医师辨证后使用。
此外,将两条毛巾以接近身体温度的温水浸湿,之后稍微拧干、摊开,再将毛巾逐一缠绕在孩童的小腿上,待20分钟后解开,接着以干毛巾擦干。这种物理降温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因为与发热关系密切的肝胆经都在腿上。
3.方药
1.四豆饮,即黄豆、黑豆、绿豆、白饭豆(就是眉豆)各15粒煎服。此为治小儿发热病的第一要方。对中虚相火不降的患儿,冰糖或白糖水也有退热的效果。若要详细了解,可参阅彭子益先生《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儿气本病扁”。
2.辨证使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中成药。还有部分患儿不明原因发热,有时因为血虚导致反复发热,应饮食及汤药补血调理。
注意:一般发热服中药后,半小时后开始会有汗出,但要予以盖被子帮助捂汗出,务必保持汗出的状态2个小时,然后可以撤去被子,换去湿衣服,但穿衣还须保有三分温暖,在家活动时门窗要关好、不能吹风,如果是夜晚,就再盖上薄被子让孩子安睡即可。
很多小孩都是在凌晨2~4时左右才会恢复正常体温,所以尽可能让孩子休息。
若不出汗的时候,可以在服第一次药的2小时之后,立刻再服用第二次药,其后继续捂汗。汗出前期会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甚至有时会上升至40℃,这时不要紧张,感觉一下孩子手脚的温度,只要手脚都是温暖的(或手热足凉),一般是安全的。
若在2天内体温还没恢复正常,应到医院就诊,化验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情。
本文摘自《中医救急实用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小儿感冒、咳嗽、发烧——三豆饮加减法
宝宝发烧、感冒、咳嗽最揪心的就属妈妈,上医院宝宝要被扎针吊水,喝药,眼泪哗啦啦,着实心疼,问题是也无法立竿见影,是药三分毒,特别是抗生素,破坏宝宝自身免疫机制。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妈妈在用绿色疗法和推拿疗法,让我来了兴致。
开篇前的简单解释
风寒:凉感冒,基本处于初期阶段在表,鼻塞、流清涕、舌苔白薄、低热或无热
风热:热感冒,或风寒阶段未及时阻止而从表入内,流浓涕、舌苔黄薄舌尖红、高热、咽喉肿痛
淡豆豉:化痰、消食
黄豆:补气
黑豆:补水养津液
绿豆:清火气
白菜心:清热解毒、养胃通肠、咳嗽
葱白:驱寒气
白饭豆(眉豆):健脾、化湿、养胃下气、补虚止血(http://baike.baidu.com/view/742572.htm)
按4:3配比;6岁以下(黄豆20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各15粒),6-12岁用量翻一倍(黄豆40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各30粒),12岁至成人用量再翻一倍(黄豆80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各60粒)。
做三豆饮,可以无需浸泡,直接用大火煎煮,水开后再换文火煎煮,再煮大约30-40分钟即可。
一剂的药量,可以每天分3次饮用(注意过夜则不可服用),每次一小碗浓汤即可。所以,至于放多少水,要以煎煮完毕,留下三碗浓浓的豆汤为标准。
第一篇 三豆饮加减法
1,风寒感冒:淡豆豉煮水(时间至少要45分钟),然后加大葱/小葱的带须葱白(1个/4个),葱白加进去煮5-10分钟
2,风热感冒:黄豆+淡豆豉
3,单纯发烧: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煮水,四豆饮(无法辨别的就用三豆饮):黄豆+黑豆+绿豆+白饭豆(津液不足的,口干,唇焦而裂,小便长,出汗,大便干燥,不大便等,就不能用白饭豆,避免损伤津液。)
4,无痰咳嗽:黄豆煮2小时+大白菜心15分钟煮水。
5,有痰咳嗽:黄豆+淡豆豉1小时+大白菜心15分钟煮水。
5,小儿积食:淡豆豉一把煮水,记得时间要超过45分钟

因为宝宝的病症会变,所以一定要灵活换方才有效果。

时间太长,药性就散了。当天煮当天喝,不要隔夜。除了三豆饮,其他都可以代替白开水喝。
没有热度不要喝三豆饮!
其实好的传统中医,治病只治疗7/8分的。剩下的就是身体自愈能力的事情了。
绿色治疗不能立竿见影,是循序渐进,先驱内再驱表,尽可能的在初期就能及时饮用
切忌:鸡蛋、肉、鱼虾,瓜果寒凉物品包括酸奶 一律忌口
三豆饮不能和西药(美林等退烧药)一起服用
葱豉汤最好能发汗,如果不发汗的话,效果就差点,可加强浓度。
如果实在不淡定不相信三豆饮退烧效果的,就吃退烧药吧
绿色疗法结合推拿疗法效果更佳。
(0)

相关推荐

  • 133.中医方剂的配方和功效与作用

    目录 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香薷散--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败毒散--参苏饮--再造散--加减葳蕤汤--大承气汤--大 ...

  • 【小儿发烧:17种分型治法】

    小儿发烧的17种分型和治法 小儿发烧分型: 1.外感风寒: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防败毒散,中医方剂名.出自<摄生众妙方>卷八.为发表剂.具有疏风解表.败毒消肿,祛痰止咳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 ...

  • 颈椎病6种分型

    颈椎 病6种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在临床医学上,根据颈椎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受累的病灶部位,总共分了六大类:1.颈型颈椎病 2.神经根型颈椎病,3.椎动脉型颈椎病,4.脊髓型颈椎病,5.交感神经型 ...

  • 骨科基础 | 颈椎病6种分型及临床表现

    在临床医学上,根据颈椎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受累的病灶部位,总共分了六大类:1.颈型颈椎病 2.神经根型颈椎病,3.椎动脉型颈椎病,4.脊髓型颈椎病,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6.混合型颈椎病(含两种或两 ...

  • 感冒的中医辩证分型治法

    概述 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卡他性疾病,临床常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为多见. 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流行性感冒和普 ...

  • 痛经的五种分型及中医小妙招(附“寒凝血瘀”型痛经贴敷案例)

    一.什么是痛经? 痛经(dysmenorrhea)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 二 ...

  • 脑神经多发性硬化最新的五种分型,临床必备!

    多发性硬化症在临床神经科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致残疾病,但十分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行为和生活质量.然而,它可以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如临床表现和核磁共振检查,来自意大利的研究团队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在1212 ...

  • 治足癣只用激素类药膏?这3种分型与联合用药方案要清晰

    足癣,又称脚气,是夏季高发的一类皮肤真菌感染性疾病.由于足癣的复发率高.不适症状明显,让不少患者"苦不堪言".因此患有足癣的顾客在药店购药时,常常会问,"你这个药能不能根 ...

  • 有一种鼻窦炎叫“真菌性鼻窦炎”,4种分型,4种鉴别!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疾病概况 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病源性 ...

  • 中医对男性起而不坚,坚而不久的三种分型临...

    临床上,治疗男性不坚的问题大多以补肾为主,但是肝肾同源,肝主宗筋,治疗不坚不久的情况需要肝肾同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常分为肾虚火衰.湿热下注.肝肾气郁三种证型: 1.肾虚火衰型 [表现]: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