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乡土』第63期||静莲丨麦子熟了(回味儿时的农村记忆)
今天上学,看到路旁的麦子已是一片金黄色,空气中弥漫着麦秸的气息,做一个深呼吸,细细感受一下。今天天气挺凉快的,大概较近的地方下雨了吧。

微风拂过,麦子摇晃着重重的头,发出“沙沙”的声音,像绵绵的细雨,是大自然中极好听的音乐。向日葵花的金黄色点缀在麦子的浅黄色之中,更显得娇美了。想起一句古诗“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在这美景中,身着长裙的我也恍若仙子了,呵呵。
回来的路上,看到高高的收割机出动了,又一个忙碌的麦收开始了。现在收麦子省事多了,只要收割机到了地头,就可以直接把麦子装进袋子运上房顶。只是晒麦子时才会用到我:中午光着脚丫,在满房顶的麦子上用脚趟出一道道沟,为的是让麦子受热均匀,房顶很烫,得走得特别快,慢了估计脚丫得烫出泡来。一个中午下来,胳膊就成了棕色,可我还是喜欢做“风一样”的女子。

思绪随着收割机的“隆隆”声回到了小时候。小时候是用镰刀割麦子的,麦子熟时,爸爸就在磨刀石上磨好镰刀,家人一人一把。天刚亮就下地,我当时太小,割了没几下就割到了脚上,流了好多血,就再也不敢割了,因而没有学会割麦子。再往后进步了些,不用镰刀了,有机器可以把麦子都推倒,人们只需把它绑成个儿就可以了。最难忘的是打场的时候,把地用轮子压得很硬,晚上挂上电灯,一般是在晚上几家人搭伙打麦子。

我们小孩子负责把远处的麦个儿抱近些,比着劲儿地抱,看谁抱得快,脱粒机一开始工作就尘土飞扬,热火朝天。有往里放麦个儿的,又往旁边刮麦粒儿的,有往远处挑麦秸的。抱麦个儿累了时,麦秸垛就是我们的玩具,在上面使劲儿跳,或是钻个洞,或是躺在顶上,身上被扎疼了,还是乐此不疲。一会儿功夫,在“狼烟”起中,就看不清长什么模样,都成了黑人,像是从土洞里钻出来似的。盼着中间休息,大人们就拿出啤酒和花生米,边吃边喝,能够分到一把花生米吃是打麦子的夜晚最开心的事。也许当时的我忙活半夜就是为了那花生米吧,在那个年代,记得只有打麦子才有机会吃到花生米的,感觉好吃极了。
童年远了,打麦场的日子远了,心中留下关于麦子的难忘回忆……
作者:静莲,博野县东墟学校教师,偶尔写些小文自娱,想用笔记录生活的点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