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的文物符号解读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期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太湖流域,其南端到钱塘江,北至江苏常州一带;距今5300—4000年。继崧泽文化之后,良渚文化成为新石器中晚期最恢宏的文化形式,精美绝伦的黑陶和玉器是它的杰出代表,尤其是玉器。其丰富的器形、众多的数量、先进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复杂的功能,为世界同时期所绝无仅有,它在中华玉文化传统中的突出地位不言而喻,成为中国古代礼制形成以及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无可替代的重要实证。
从墓葬出土情况来看,良渚文化玉器的使用严格按照等级进行划分,大面积的主题纹饰是良渚人宗教崇拜的偶像及精神归属,表明了中国礼制及君权统一的建立,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期。解读文物符号对研究当时人类生活、生产状况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这种认识为探讨良渚文化玉器提供了研究思路。
良渚文化玉器的美学解读
主题纹饰呈现出内涵美、简洁美。良渚文化玉器纹饰的种类主要有神人兽面纹、兽面纹、神人纹、龙首纹、鸟纹、涡旋纹、龟纹等。这些纹饰有着早晚之别、主次之分,而且其载体、琢刻方法、内涵含义都有所区别。良渚文化玉器主题纹饰是利用琢刻的阴线将兽面、神人面的神态、气势简练、醒目地制画出来,使主题纹饰充满了创造力和内在精神的统摄力。主题纹饰的演变为早期生动,中期繁缚,晚期简洁。其新产生的形式总是在前一形式的基础上衍生,是从写实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它反映出良渚先民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能够在抓住主题纹饰的神韵基础上,使纹饰形象更集中、更凝练、更简洁。
艺术形式呈现出对称美、适合美。对称是形式美法则之一,可以给人安定、规整、庄重、协调的视觉美感。对称美是我国传统的美学基础,其源远流长,从现有出土的玉琮、玉璜、玉梳背等器物来看,其造型均是端庄对称的。从纹饰结构来看,其对称形式有两种:左右对称和辐射对称。左右对称是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配置同一形象。通过对图案纹样进行一定加工变化,安排在一定的轮廓线以内,这种装饰设计手法称为适合纹样。古代的装饰纹样大多采用这种装饰形式,良渚文化玉器也不例外。在诸如玉璜、玉牌、玉梳背等半圆形或长方形玉器上,均可以看到刻有神徽、兽面纹、龙首纹、鸟纹、涡旋纹等适合纹样,这些基础纹样会随着器物外形不同变换组合和排列。
表现技法呈现出工艺美、线条美。良渚文化玉器制作采用了多道复杂的工序和高超的手艺,它不仅有切、割、挖、凿、划、钻、饰、琢、雕、刻及抛光技术,还发明了带有简单机械原理的器具。良渚文化玉器琢纹的方法大致有三种:阴刻、浅浮雕、透雕。其中阴刻是良渚文化玉器琢纹工艺中最基本的方法。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是以线条的运用为主,是用线条的组合来塑造形象,是用线条的变化来创造美。其线型有直线、曲线、折线、弧线等,通过不同的线型疏密、长短、粗细等变化,构成了流畅舒展、细密匀布、具有装饰性的各种形象。这些流畅的线条有着各自的表现力和情感意味,凝集着良渚先民的敏锐感觉和细腻情感。
良渚文化玉器的功能解读
祭祀礼器。当物质与精神成为一种共同的需求时,造物的文化性意义便呈现出强大的推动作用。在良渚文化高等级的墓葬中,玉琮、玉璧和玉戚,应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埋葬习俗及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有密切的联系。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地位最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琮节数越来越多,从出土情况看,玉琮几乎没有磨损,并且只在高等级墓葬中才有。玉琮的出土情况说明它已经脱离了实用器具,成为祭祀、神权、等级的象征。古典《周礼》中对玉琮的解释是祭地之器,其外形四方,中间圆孔,呈柱状,外表有装饰纹样。这种构造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理念完全吻合,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礼器。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玉璧、玉琮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而拥有它们的墓主人可能是掌握部落祭祀天地大权一类的军事贵族。还有的学者认为玉琮是宗庙祭祀时请神明祖先的灵魂降临时的凭依之物。祖先的灵魂受到祭司的召唤与感知,降临到玉琮的中孔位置。中孔上下完全打通,通天地,汇神气。玉璧同样作为祭祀礼器,是放置在玉琮上面的。用木棍贯穿圆璧和玉琮的中孔,组合成一套通天地的法器。玉戚则是用在出征前后,为了得到或感谢神祖的庇护,持戚而舞,以求神灵保佑。
权贵象征。在良渚文化各等级墓葬中,中、高等级的墓葬出土的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质地优良,而低等级的墓葬出土的玉器数量既少又单一。从中反映出良渚文化玉器在当时社会属于上层人物享有的“奢侈品”,是绝对的身份地位象征。在良渚文化权贵的墓中,有一些玉器是小型墓地没有的,如三叉形器通常配有一根插在上面的长玉管,本身安置在簪类饰物的上部,作为冠饰,与汉字中的“皇”字义形正相符合。这种冠冕被称为“皇”,含有富丽堂皇之意,封建王朝时又进一步将最高统治者与天神结合为一体,称为“皇帝”。玉钺则已经脱离了石钺的实用性,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玉梳背多出土于良渚文化高等级的墓葬,应该是良渚显贵方可使用的玉器。另外,有的玉梳背上还琢刻神像兽面纹,级别更高,应为良渚古国首领方可使用的头饰玉器。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核心就是通过使用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组合关系的玉器,以玉琮为首的玉礼器群体,反映出不同阶层的等级差异,赋予其神权,并将之初步制度化,使某些特定的器类和器物组合成为拥有者身份、地位、等级以及神权的标志。
宗教崇拜。良渚玉器上最为常见的便是神人兽面纹(也称作“神徽”),这种图腾或繁或简地运用在当时的多种玉器上,充分反映出良渚人成熟发达的宗教崇拜和信仰。另外,也有学者认为神人兽面纹可能是从龙首纹演变而来,牟永抗因此认为这种图案其实“是一种多维构思下的产物”。神人兽面纹上面的神人头戴的介字形大羽冠代表“天”,下面的神兽融合了早期龙与猪等动物的特点,可能是多种动物的抽象,其中的圆形大眼是太阳的象征。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威力应该非常敏感,尤其在农业开始兴起之后,对太阳与四季的变化更是在意,在无法系统解释自然现象以前,将自然人格化或者神化之是最正常的事情。其中就有很多关于太阳的传说。如“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而《史记》中则记载“乃命羲、和,敬顺吴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是故,古人历法天象及敬天,都与太阳有关。在早于良渚文化的红山文化中,玉璧类的玉器就已出现,寓意着对太阳的崇拜和天地的观察。
装饰配件。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玉器造型和纹饰的存在与延续,它们丰富着先民的精神需求和物质给养。除了祭祀专用的玉琮等,其他的玉器都是按身份等级做相应装饰之用。在众多良渚玉器中,除玉琮、玉璧、玉镯可以单独使用,大多数的玉器是需要相互组合、相互搭配或相互镶嵌的复合件。按佩戴位置又可分为头部、颈部、手臂和服装饰品等。戴在头上的有三叉形器、锥形器、半圆形冠饰等,佩戴之人被认为是良渚上层人物。高等级男性墓葬中的玉器,以头饰最为复杂,主要包括成组锥形器、三叉形器、冠状器、成组半圆形器,这些玉器的组合通常也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良渚文化玉器的情感解读
在良渚文化序列中,人们的观念信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巨大链条。良渚文化玉器中的部分玉器已经脱离了现实生活,它是礼制社会下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等级划分的依据;它也是良渚人宗教崇拜的信物,是人们精神归属的符号。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兽面纹、龙纹、鸟纹、涡旋纹等奇妙精美的纹饰,折射出良渚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重要内容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开始,中国社会也逐渐由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国家制度初步形成,王权开始建立。良渚文化玉器反映了古代先民对美的追求。玉器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玉的本质、质地、自然色泽,在造型艺术与装饰技巧上,有内在的规律,对称、对比、均衡、互衬等多种美术手法,其大多体形庞大雄伟,造型复杂多样,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造型规范,以方、圆两种程式为宗,在造型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作为中国史前文化最绚烂的瑰宝之一,良渚文化玉器承载着良渚社会神秘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史前蛮荒文化过渡到文明文化的最有力的代言。数量繁多、种类丰富、工艺卓越、纹饰精美的良渚玉器,使中国古代史前玉器设计制作达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玉器反映出不同的符号意义,其所形成的礼制和佩戴规则,直接说明了上流权贵阶层对王权、神权的掌握,从而实现了对国家、社会、经济的控制。在良渚文化高级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玉礼器,集中体现了王者的高贵以及男女贵族的分工。良渚文化玉器使用所形成的玉器礼器制度、等级观念、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等,也被后世文化延续与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物符号解读与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以良渚文化玉器为例”(2019SJA110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设计四秩序’的高校设计教育转型研究”(B-b/2020/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明月 杨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