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己及人谓之仁——《论语》悟读【144】
博施济众堪作圣,推己及人谓之仁。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果对民众做到广施恩惠,并且能扶危济贫,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仁者岂能做到这些,必须是圣王才能做到!就连尧、舜恐怕都要担心做不到吧!至于仁者,自己想有所树立,也要想到帮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要通达,也要想到帮助别人通达。做到推己及人,可以称作仁的方向了。”
【备注】子贡: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悟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语自《孟子·尽心篇上》,意思是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完善自我是仁,兼济天下曰圣,这是古代士大夫一生的孜孜追求。
《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据统计有百余次。本章又一次谈到了“仁”,还提出了“仁”和“圣”关系的阐述。
博:广;施:给予;济,救助;事,为,“何事于仁”,指仁者还做不到;“圣”即指道德水平,又指圣王,“必也圣乎”,是指有德有位的圣王才能做到“博实于民而能济众”;病:忧虑,“其犹病诸”担心做不到;立:立足,立身;达:通达事理。钱穆《论语新解》:“孔子好学不厌,是欲立欲达;诲人不倦,是立人达人。”;能近取譬:“譬”是比喻,能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方:方向方法,钱穆《论语新解》:“仁之方,即谓为仁之路径与方法。”
由此观之,仁是塑造个人完美的灵魂并行善于外,圣是在此基础上能兼济天下。圣者不但要有仁德,还要有位,如此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而仁者,只须推已及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足够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施“仁”的重要原则,意思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在孔子看来,“推己及人谓之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阐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这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以己度人,不如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就是换位思考,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蕴含的是丰富的阅历、全面的认知、多角度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