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班级】会“说话”的墙

75.【班级】会“说话”的墙
一、读书登记表
教室后门的墙上,贴上了一张表格。这是我们班读书行动的一个举措:把你读过的书,在表格里进行登记分享,我每周会向家长反馈一次。
这张表格是在学校六大节之一的“读书节”上应运而生的。有了这张表格之后,那里常常站着一些登记书名的孩子。有的孩子是为了看别人读了哪些书,有的孩子则是把自己读过的书写上去。还有的,是像我这样,去揣度哪些书也可以自己借过来看一看。
我发现小朋友们登记的书里,有好些都是我熟悉的书。比如,小万同学读的《留德十年》。这本书,是我们学了课文《月是故乡明》之后推荐的一本书。当年,我读这本书,是为了上一节公开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季羡林留德十年,归国之后,再入德国,已是几十年之后。岁月如白驹过隙,唯经历不可磨灭,唯表达可永恒。
我希望那一面墙,能够成为小朋友们朴素而富有香味的精神家园。
二、教室外墙书法展
开学初,需要布置教室。教室的外墙,也是一个区域。曾办过两届孩子的作品展,如今的书法展,是第三届了。办展容易,维护很难——因为,外墙贴着的墙纸,是有凹凸面的,看起来虽有立体艺术感,对一张张作品并不友好,很容易被风干,于是今日这张翘了角,明日那张又要掉落了。如何是好?我并不想更换,这也是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再说,我们很快就要搬到六年级教室了。
小焦和小李同学承担起维护任务。一个固体胶,一个透明胶,一个双面胶,就成了她们俩所有的工具。
自从她们俩成为维护者之后,这面墙上的字,再也没有掉下来过。那些曾经与墙面产生嫌隙的纸张作品,乖张了许多。这一日大课间,排队的时候,小焦很自然地伸手抚了抚其中的一张作品纸,那么自然,那么流畅。我好像看到了她曾无数次这样做过,才让那些曾经零落的翘角的作品,在凹凸的墙纸前那么平静那么熨帖地立着。
我看到了比书法展更让人产生敬意的词,那个词叫:责任。
三、上墙的清明小报
清明做什么?可以了解清明的由来,可以读几首清明的诗歌,可以了解清明的习俗,还可以野外踏青……小朋友们说:那我们做张小报吧。
好呀,把寻找到的感兴趣的清明知识,全部放置在一张纸上,通过你艺术的排版,端正的书写,就成了作品。然而,交上来的作业却不尽如人意。我把作业交给小张,让她挑选一些不错的作品,贴在教室里最前面的那面墙展出。
小张拿走了一些,也还给了我一些。有一些,实在不忍直视——一张A4的作品,只有一两首古诗。一见,应付得很。若这是呈现的作业,我便觉得毫无价值不说,反而滋生了孩子们应付的学习态度。一张小报事小,应付的态度事大。
“我不会要求每个孩子都做得像小张一样,因为能力有强弱。就像朱老师,也做不好一张小报,因为我美术设计能力较弱。但是,我们可以把字写认真,把内容写丰富,把排版尽可能地设计美观。说白了,就是用自己的态度赢得作品。”
一些同学重做了。交上来,进步很大。有一些,还被重新入选了班级的墙报上。
那面墙报,呈现的难道仅仅只是几幅作业?
我看,还有小朋友们对待作业的态度,也有孩子们对美观的追求。
(小张同学每次作业都很认真。喜欢“清明”两个字的设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