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荣 内伤杂病多以调理气血为先导,调气活血抑邪汤

因此,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使其恢复协调平衡的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法则之一。

基于此,孙老治疗内伤杂病多以调理气血为先导,具体而言,即“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在具体用药上,孙老多以比较稳妥的调气活血抑邪汤为处方基础。调气活血抑邪汤以一对三联组药——“参、黄芪、丹参”组成,以使气血通调,统领其他药物“团队前进”。孙老治疗内伤杂病的处方中,绝大多数都用到了这一组药(但病机以阳亢为主而气虚不明显者,一般不用)。或许有人会问,人体之精也极其重要,为何以调理气血为先导,而不以调精为先导呢?这是由其不同特点决定的。一般而言,气血以流通为顺,调气血之药以“动药”为主;而精以闭藏为贵,填精之药则以“静药”为主,而“静药”是无法担任统领其他药物“团队前进”的重任的,且妄用反生滋腻之弊(这也就是补精方剂中必配“动药”的缘故)。所以,不能以调精作为疾病治疗的先导。

孙老在运用调气活血抑邪汤——“参、黄芪、丹参”时,又灵活使用这三味药,体现在依据病情对于“参”的选择不同,三药药量选择及比例的调整上。气虚者,用党参;甚者,用生晒参(如案1);气虚兼有阴虚者,用太子参;气阴两虚较重者,用西洋参(如案2),且黄芪减量,“参”之用量多于黄芪;津液亏损者,可用元参(如案3)。气虚明显者,参芪之量加大;无明显气虚血虚者,或气血虚损程度大致相当者,则三药之量大致相当。调气活血抑邪汤的“黄芪”,多用生黄芪,因孙老认为生黄芪补气之力较炙黄芪为速。一般而言,药物的用量分为3~5g,7~9g,10~15g等不同级别,具体依据患者病情轻重而灵活选用。当然,这只是常规情况,并非一成不变,临床用药务必以合于病情为要(案4、案5)。

【验案举隅】

案1

张某,女,24岁。2009年12月11日初诊。病情:11岁至今经期紊乱,行经无定期,白带多,自感腹胀,腰膝冷酸,舌淡苔白脉虚细。处方:

生晒参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参10g 益母草12g

制香附10g 川郁金10g 川萆薢10g 川杜仲10g

川牛膝10g 大腹皮10g 制川朴6g  桑螵蛸10g

薏苡仁10g 熟附片6g   生甘草5g  全当归12g

按:气虚较甚,调气活血抑邪汤中用生晒参。三药等量。

案2

1988年夏,黄某,男,“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病情:头痛、头晕、头胀、恶心、口臭、纳差2年。近半年,多次无前兆突然晕倒;近3个月来视物模糊,有时可见重影。舌绛苔黄腻,脉弦细无力。处方:

西洋参(蒸兑)12g   生北芪6g      紫丹参15g

生鳖甲(先煎)30g   生龟板(先煎)30g 蒲公英15g

金银花15g 天葵子12g   蛇舌草15g

半枝莲15g 乌贼骨10g   制乳没(醋炙,布包)6g

姜半夏9g  广陈皮9g   路路通15g

生甘草5g

按:西洋参、丹参之量倍于黄芪,结合舌脉、病机,故黄芪量小。

案3

范某,女,54岁。2011年11月1日初诊。因目涩近2年余求诊。症见目涩甚,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涩。处方:

润元参12g 生黄芪10g 紫丹参7g  天门冬10g

麦门冬10g 金石斛10g 云茯神15g 炒枣仁15g

谷精草10g 密蒙花10g 北枸杞15g 生甘草5g

按:津液亏虚且有虚热,调气活血抑邪汤中用了元参,滋阴润燥而清虚热。

案4

某女,35岁。2008年夏初诊。病情:曾习惯性流产数次,此次怀孕后为求保胎而求治于孙老。脉细滑无力,舌淡红苔薄白,停经42天,倦怠少食,面色少华,气短声怯。处方:

白晒参15g    生北芪30g 当归身15g    川续断15g

淡黄芩6g      熟地黄15g 正川芎5g      杭白芍(酒炒)15g

白术(土炒)12g 炙甘草5g  西砂仁(后下)4g糯米20g     生姜3片  大枣7枚引

按:患者习惯性流产,气血大虚,故用晒参,且参芪药量较大;并舍丹参而不用,因不合本例习惯性流产患者之病机。提示我们在调气活血抑邪汤的使用上,务必以患者个体情况而定,而不可胶柱鼓瑟,为用这三味药而用这三味药。

案5

王某,男,31岁。2009年12月11日初诊。高血压病。寐不宁,多梦,眩晕。舌绛苔少,脉弦数。处方:

石决明20g 川杜仲10g 川牛膝10g 法半夏10g

广陈皮7g   紫丹参10g 广郁金10g 云茯神15g

生龙齿15g 炒枣仁15g 合欢皮10g 制首乌15g

炒枳壳6g  明天麻10g 生甘草5g

按:阳亢为主,只需平肝降逆,无需益气活血,因此不用调气活血抑邪汤,而运用“石决明、川杜仲、川牛膝”平肝潜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