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那个真正的自己

文丨莫名 · 主播丨涂山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认识到自己只是蝼蚁,也认识到更多人只是蝼蚁,就不再悲痛”。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智慧,面对人生诸多困惑,我们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见不得别人的好,于是就有了攀比心理,于是就有了累。

那么如何打破人生的迷局,找到真正的自己呢?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存在主义认为,我思故我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思想,从社会学意义上,人的社会性正是区别与动物的特性。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

其中的“本我”是自然属性,“自我”是个体属性,而“超我”则是社会属性。“自我”和“超我”共同构成了人生迷局,一方面人人为我,一方面我为人人。

人的成长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身体的生长,另一部分是心里的变化。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是身体和环境的变化潜移默化的投射,这种投射,就是意识。

通常我们所说的“自己”,往往是指人的“意识”。

实际上,思想也不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它只是社会属性的基础。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行”,即意识支配行动的能力。

不同于存在主义的“我思故我在”,证明“自己”存在的是“我在故我思”。

虽然塔拉斯的发明者马斯克正在接近“脑机”的试验,然而,一切机器都是“熵”增的,只有生命和意识是“熵”减。机器可以做到“我在故我思”,却不能做到“我思故我在”。

一个人证明自己最好的途径就是“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启迪多元思维

打开心门,走出去看世界

我们听说过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故事,也听说过盲人摸象,一叶障目的等故事。环境决定视野,视野决定你看到的世界的样子。

能否找到自己的位置取决于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井底之蛙者看来,世界只有那么一点点。

盲人摸象时,每个人摸到的是不同的部位,如果他们足够智慧,他们不应该去争论,而是综合每个人摸到的样子,描绘出真实的大象来。问题的关键是盲人心门未开,只是恪守自己的认识,从而陷入愚蠢的争论。

打开心门,走出去看看世界不同的样子。见得越多的人认为世界越大,格局越大的人眼里世界越小,而格局的形成则是依赖于见过的世界。

人的认识逻辑起点是感觉到的环境。人的认识系统是开放的,随着视野的改变而调整,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认识能力决定适应能力。

实践——认识——实践,是“我在故我思”到“我思故我在”的过程。这不仅是辩证的系统思维方法,也是人类认识的过程。

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所处的环境,只有不停地发现、探索,人类认知的每一次超越,都是对生存环境的突破。

人的大脑认识与外部世界就像两个系统,二者互联互通。这一点像极了我们的传统文化鼻祖“易经”中的太极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中有世界,世界才会藏于心。

正心正举

做心中的自己,而不是做别人的眼里“你”

你为自己活吗?

有的人会回答:“是的,我为自己而活”。也有人会说为了孩子、父母甚至更多的他人而活。

解决为谁而活的盲目,取决于你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狭隘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而活。

其实,人在现代社会环境里,不可能为自己而活。为别人而活,才能成就“自己”。人在社会首先做到我为人人,才能实现人人为我。这也是道家“无为”、“无我”不争的最高境界。

要为别人而活,做心中的自己。

电影兵临城下中的苏军第一狙击手瓦西里,本是一个热爱恬淡闲适生活的人,而由于苏联红军的需要,由于政府的需要,他却不得不成为了二战舞台上的一面红色的旗帜。

而这早已超越他意志和价值的化身,还差点为他引来杀身之祸。为何如此?

乃为其人虽为时代而活,却没有成为心中的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得已让自己承载的意志和价值超越了自己,反而失去了“自我”。

不要为自己而活,做他人眼中的自己。为自己而活的“自己”,至少了不是“本我”的自己。而是“自我”的自己,甚至“超我”的自己,放大了的自己才有意义。

为身体而活,为欲望而活会很累。比如攀比心理是如何产生的?看到了别人有什么,就会想着自己也要有。这样的人虽为自己而活,却活在不断攀比的欲望里。因为他把“别人”当做自己的参照物,虽然为自己活,却活在了别人的眼里。

有了超越,便有了神话。一个人只有超越了对“快乐”的身体层面需求,才能创造神话。而神话中的人,正是弗洛伊德认为的“超我”。

其实人生而平凡,这世界也没有天生的“神人”,所谓的伟人,圣人,都是不断升华自己,追求更高的超越而已。

超越“自我”,不断升华自己。每个人的快乐都有两个基本需求。一是身体的快乐,二是精神的快乐。不管是身体的快乐,亦或是精神的快乐都是基于“物质”和“欲望”的,这些都是狭隘的快乐。伟人之所以伟大,因为他们超越了这两个基本需求,而追求的是道德层面的快乐。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生也是一样,产生迷局的不是万物,而是你的心。

所谓心中无数,因为心里有太多的投射,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故欲多则心迷,心迷则失己。

我们常常看到空中的杂技演员,做着一个个惊险的动作。我们心中满是惊叹。

其实一个成熟的演员,在台上是心中没有观众的。他展现的是真正的自己,他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自己的付出,你看到的是惊叹和美,他却是在用动作讲述自己的故事。

正如弗洛伊德的“三我”原则,只有“本我”的锤炼,才有“自我”的呈现,也才能实现“超我”的无限。

能到达彼岸的只有行走。再好的想法,不去行动一切终归是零。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为目的地“行走”的人,而不仅仅原地踏步的“思想者”。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