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墓发现清朝烈士墓,距今已有126年,墓碑上两字令人气愤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偶然一位日本留学生进入了日本大阪的一块墓地,那块墓地埋葬的本都是二战中死去的日军,是日本人心中的“英雄”,但意外的是,这位留学生还发现了6座排在一起的中国将士墓碑,为知道他们为何出现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留学生凑近一看,既为他们的身份感慨不已,却又为墓碑上的两个字愤恨不已,那么他们是谁?字又是什么字?

还得说到清末,清末虽然屈辱,但创造了很多中国近代史上的首次,比如说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这是因为鸦片战争的刺激下,林则徐等人决定“强兵”,于是从英国买了不少的船艇炮弹来加强海防——1876年买了“龙骧” “虎威”“飞霆” “策电”;1880年1881年买了“定远”“镇远”等6余艘,后来是几十艘。

可是光有炮弹不会使有什么用?于是左宗棠奏请创立了福建船政学堂,这是用来学习造船和驾驶技术的学校,1966年12月开始招生,对象都有贫寒学生或归国华侨,年龄皆在15岁左右,先学8年蒸汽船的制造,再学5年驾驶和管轮,其中课程多是数理化,当然也有设计专业,1977年开始还派学生留英法学习。

1880年李鸿章又奏请设立了天津水师学堂,1889年开始招生,这个学堂就专门培养的是管轮和驾驶人才,科目也更为偏向海军需求,猎物气象、地理、测量、汽机、机器绘图还有修定鱼雷等,学生都在14到17岁,老师都是英国人,不过门槛稍微高一点,要进行3个月的试学,好的才能留下,学制开始是5年,后来是7年。

虽然清朝只有2个海军学校,不比日本8个那么多那么细致,但1882年在多方人员的斡旋之下,李鸿章请来了琅威理是英国海军官兵,于中国任职之后,因为丁汝昌完全不懂海战,所以实际上是琅威理进行北洋海军的组织、操练、教育还有训练,他直接将英国海军的那一套搬运了过来,于是很多学校出来的孩子们,又在他手下走了一遭。

这走了一遭的北洋水师官兵们风纪严肃,素质有别于开始的那几批,非常高标准,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日本是非常忌惮北洋水师的,尤其以1886年的长崎事件最为显著,当时北洋舰队抵达长崎,中国的铁甲巨舰震惊长崎市民,日方邀请北洋官兵登案购物,然后部分中国水兵违反军纪酗酒斗殴。

日本警察赶过来平息事端,结果你猜怎么着?一名清兵居然把其中一个警察刺成了重伤,自己却毫发无伤,那日本就很不服,要逮捕中方肇事水兵,结果400多位北洋官兵冲进了日本警察局,12寸巨炮对准了长崎市,最终长崎不得不犯人,还赔礼道歉,后来日本埋伏了北洋官兵,但最后伤亡一比一,而且日本赔了中国52500元。

所以北洋水师不是没有赢的机会,也不是没有强硬的时候,清朝也不是真没有底气的篮子,那后来为什么就那样溃不成军了呢?还得说到1890年,这之前琅威理因为一手训练北洋士兵,所以总想着全面控制舰队,但毕竟是外国人,没有信任他,加上他军纪严明,但舰员屡有抱怨,所以琅威理不打算干了,要回国,但清朝又不想放了他。

最后就酿造了撤旗事件,琅威理彻底离开了北洋水师,于是渐渐北洋水师的实力因为过分松散的环境逐步下滑,即便有不少舰长和高级军官都是前面两所学校精挑细选毕业后任用的,还到处留学,但他们终究是非常受清朝桎梏的清朝子民,而且各提督总兵副将等等素质也不算高,还有长崎事件虽然风光,但泄露了清朝电报密码……

种种原因加起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惨败,动营500约25万人,19148人死亡,其中副将邓世昌、林永升、黄建勋、林履中战死,邓世昌、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杨用霖自尽,方伯谦被处死,还有很多官兵作为战俘跟着被抢去的军舰到了日本,并且游行示威,即便《马关条约》签订后移交战俘,还有6人没有归国。

这6人是在日本受尽折磨而死,虽然葬在了日本军官之中,但他们的存在是“俘虏”,相当于是彰显他们功绩的陪葬品,也就是这“俘虏”二字刺激到了那位留学生,后来事情被披露,日本当地政府才觉得不妥,然后将这两个字磨掉了,诚然他们不是这场战役的赢家,但他们依然是保家卫国的英烈,何至于死后也不得安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