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文】唉,你丢了好多古董!(1)

1

十四年前,父亲还在世。有一次在老屋,他指着屋子头边的竹园和门前杂树丛生的斜土坡说,他想收集一些被人遗弃的残破的旧石磨、旧碓凼之类,把门口那条从斜土坡和竹园间穿过的土路砌一砌,围成圈子,围出一个小花圃。

我笑了。父亲一辈子好折腾,腰弯了背佗了,也不肯歇手。但那时人们砌墙围圈都用青砖红砖了,谁还用那么笨拙的老旧石器啊!

......

父亲到底没有完成夙愿,小花圃终究没有动工,那条土路在村村通道路建设中被统一改造,一条水泥路覆盖了原来的土路,连小汽车都开得过去了。

父亲如果地下有知,喜耶?忧耶?

2

记忆中我家有一副石磨,磨损得很厉害,整个磨身比隔壁人家的薄一半。因为薄,自然轻便些,更容易推拉,来我家用磨的人就多。最后一次来我家洗磨的石匠掂了掂石磨的分量,跟我爹(爷爷)说:别洗了,磨盘越洗越薄,已经不能再用了。

那两扇薄得不能再薄的石磨后来做了我家地窖的盖石。地窖里藏着隔年的红苕和白萝卜。

曾经一年四季都有人来我家里使用石磨,磨米浆,磨麦粉。干这些粗活儿的时候,大都是晚上,如豆的油灯摇曳。推磨人手把着耒手,脚蹲着弓步,只看得到他的前胸后背在那里一进一退,很有节奏。添磨人每两圈给磨孔里添加粗粮,跟推磨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豆大的灯光摇曳,吱呀的磨声流转。转进去的是岁月,磨出来的是年轮。

3

现在想吃米粉子做的疙瘩儿、糍粑和米粑,无需再用石碓来舂米了,机器都可以搞定。省却的是人力,流失的是味道。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机器打出来的米粉子,做的糍粑米粑就是没有石碓里舂出来的好吃。

我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力气不足以踩得起石碓上的木踏子,只是跟着姐姐的步点在踩。大约读到三年级的时候,才感觉到脚底下的木踏子是实实在在地挨着脚底板了,这才有力气舂碓了。

舂碓总是跟过穷苦日子相关联的。大米不够吃了,那些平素积攒留存起来的碎米、高粱豆子之类的杂粮,都可以加工成餐桌上的主食了。加工的工具就是石碓。好多次上学前,我婆(奶奶)就把淘洗干净的细米儿或者流粟(高粱)捧到石碓屋,我姐带着我,踩那石碓的木踏子。

随着木踏子的起伏,石碓的碓嘴也随着在碓凼里上下起落,不一会儿,细米儿就磕成了粉末。我婆就挖出一半,用箩筛轻轻地筛;箩筛分离出的粗粉末又倒回碓凼,而碓凼中的另一半也被挖出来继续筛,......如此循环,直到把所有的细米儿都舂成米粉,筛成细腻的粉末儿。

那样的日子里,晚上就可以吃到疙瘩儿,汤儿粑,流粟粑或者各种花样的米粑了。

4.

有晒场的地方必定有石磙。晒场通常叫做稻场,但它绝不是只用来晒稻谷的。一年四季各种庄稼的收成,都可以拿到晒场上筛。

晒到蹦蹦干了,就把牛和石磙套在一起,牛拉石磙,石磙压着庄稼秸秆,谷粒、麦粒、油菜籽、豆子、花生就脱落出来了。这种最原始的脱粒方法是最环保的,因为连一点柴油星儿都不会残留。拉石磙的牛,有时候立住不肯走了,赶牛人见它尾巴一翘就明白老牛要拉巴巴了,顺手从脚下抄起一把秸秆(稻禾麦草等),做成鸟窝状,毕恭毕敬地接住牛拉的巴巴,然后送出场外。

石磙不是圆柱形状,而是一头稍大一头略小的圆台形状,这样牛拉着它走的时候始终在场地里绕圈,不会“脱轨”溜出去了。

农闲时节,石磙也没闲着。晒场上没有任何收成,也偶尔会有人驾着牛,拉着石磙在晒场里转圈儿。那是因为在给略有破损或者不平整的晒场补黏土,压实、压平了,晒场才能在农忙时节更好地发挥作用。

实在闲的发慌了,人们就比赛翻石磙:双手扳住石磙的小头断面上的碗坑,发力,把它竖起来,再翻倒,再竖起来.....360度全方位调个个儿。孩子们没那大力气,翻不起石磙,就推着石磙走。

刘家塆的晒场比四周高。石磙常常被孩子们推出晒场,滚下坡,滚到下面的田地里去了。到大忙时节,还得用牛把石磙从地里拉回来。

5.

打夯打硪的场景,现如今是很难得再见到了。我作为60后,也只在童年时光见过两回。

第一回是1974年,刘家塆大兴农田建设,从刘家塆往檀树咀方向去,曾经是一大片冷沁洼地,种不了任何庄稼。那一年的农田建设,先将地下冷沁水引流,再填埋麻骨土,最后覆盖田土。埋土造田的过程中,打硪儿最热闹。一个石锁一样的大石头(硪子),穿进去四面八根粗绳子,喊着号子,拉绳子的八个人一起发力,将硪子抬升至一人多高然后放松绳子,石硪就扎扎实实地夯在地面上了。喊号子时候,有一个人领号,众人帮腔。我根本没记住当年的号子,只记得帮腔中有一句“硪儿硪儿嗨哟嘿”。

第二回好像是1978年,西干渠的一条支渠从刘家塆东边经过。渠道要经过两个山包之间的一段凹陷地带,于是一道大坝在此筑起。1978年春季,这道大坝接受了一次重修。重修大坝,就有夯土打硪的情景。

打硪最壮观的场面不是十个八个劳动力一起抬硪筑土,而是围观人数多达几十人的时候,打硪的、看打硪的,居然一起喊号子,真热闹!

6.

以前在农村学校五六月之交有一场农忙假。一般是五到八天的样子。要放农忙假,说明农活儿忙不过来了。忙啥呢?忙油菜收割,忙麦收,忙栽棉花。

跟花生、黄豆的点种不一样,跟红苕的扦插也不一样,棉花是移栽的:从苗床里将一个个营养钵移栽到割完麦子、新翻的旱地里。

营养钵儿?什么东西?就是一个土团。用一个叫做“器儿”的工具制作出来的,样子像瘦了身的蜂窝煤,但是没有蜂窝,只有一个搁棉籽的小坑。这个作营养钵的“器儿”,它的全称应该叫做营养钵塑形器

早在开春之际,勤劳的人们已经把肥力十足的土混合好,再用“器儿”把土塑成营养钵,棉花种子(浸泡过的棉籽)就点在营养钵顶端的小坑里。千百个营养钵挤挤挨挨在一起,点完棉种后,再覆盖一层细细的河沙。

几场春雨过后,棉籽发芽,生根,冒出土,长叶子......到学生伢儿忙假栽种棉花时,营养钵上的棉籽早已长成半尺多高的棉苗了。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吴羡华:【我家的石碓和砻】

    文/吴羡华   图/来自网络 祝读者文友们2017年身心愉快 我家的石碓和砻   ◎吴羡华 [作者简介]:吴羡华,笔名炎陵东吴.湖南省株洲市人.喜爱文学,有诗歌.散文.随笔.通讯报道.理论调研文章散见 ...

  • 远去的樊湖硪歌

    远去的樊湖硪歌 硪歌,就是劳动号子.曾流行于鄂州的樊湖硪歌有其独特魅力. 樊湖硪歌是在特殊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民间曲种.鄂州素称百湖之市,数百年来屡遭水患,民众为了生计,经常与洪水搏斗,修堤 ...

  • 老人院里的老石器 ||周长荣

    作者:周长荣 手记:写了一篇叫做"碓"散文贴在"淮水安澜"的文学版块上,一位文心月的先生发了一通感慨:"一直有个想法,如果现在将这些农耕时代的工具重新 ...

  • 村庄物语 | 村庄的修辞:炊烟飘散,注定飘成了整个村庄的钟摆

    全文约21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菜园 我家的菜园,原来在东沟边上.从家到园子,直线距离有300米左右.这么远,不仅因为那里离水近,便于浇灌,还有离庄子远一些,免得家家户户的鸡鸭"糟蹋& ...

  • 【闲散文】唉,你丢了好多古董!(2)

    7.版筑 孟子的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读书人基本上都能流利地背诵.但是,此之前的那一句, ...

  • 【闲散文】闲聊“上厕所”的那些事儿

    闲聊"上厕所"的那些事儿 记得小时候(70年代末),村里有个青年在北方某省当兵,服役期间回村探亲时说的一件事儿让全村人不敢相信:他说他部队驻地是个极其穷困极其落后的地方,穷困到茅厕 ...

  • 【闲散文】这个四月,杂花生树

     前言:白乐天说"人间四月芳菲尽",那是他没有生在我们的时代.这个四月,我觉得满世界到处繁花似锦:三月末的玉兰花还未谢去,四月的紫藤花就急不可耐地绽放,紧跟着紫藤开放的是香气四溢的 ...

  • 【闲散文】鼠年将至,杂说“鼠”

    【闲散文】鼠年将至,杂说“鼠”

  • 【闲散文】我为么事不爱吃苕?

    我为么事不爱吃苕? 有一说一,我单位的食堂越办越好了,食堂师傅们服务态度好,可挑选的花样品种多,我和同事们都很乐意在这里吃早餐和午餐.但是令同事们不解的是,他们每天早餐挤着抢着要的蒸番薯,几乎被我屏蔽 ...

  • 【闲散文】这个三月,都挺好

    这个三月,都挺好 1. 过完年回来上班的时候,已经是二月末了.跟去年相比,我的的工作量有增无减--拿到课表一看,高二年级建筑装饰专业四个班的语文课居然都交给我了,还分成了中高职衔接.升学方向.就业方向 ...

  • 【闲散文】历数教师的N宗“最”

    历数教师的N宗"最" 一.最六亲不认 男青年大A在长辈的撮合下相亲了很多回合,高不成低不就.后来他自己相中了在单位附近小学教书的姑娘小A.--老师好啊,文化素质高,职业稳定,将来还 ...

  • 【闲散文】领导:冒号......

    那年春天 小兰老师从伶仃洋职校参加教研活动回来,兴冲冲地跑到校长办公室,向领导汇报. "贾校长,我跟你讲啊,今天我算是开了眼了啊!伶仃洋职校不是有个空乘服务专业吗?他们那个专业的实训教室,装 ...

  • 【闲散文】当生日撞上了开学日

    当生日撞上了开学日 今天是世界公历2018年9月1日,也是中国农历戊戌年七月二十二日.按照惯例,每年的9月1日是我国中小学的开学日:而按照老一辈人传下来的章程,有点年纪的国人大都过农历生日,农历七月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