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中考不考也罢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对初中学段学生提出的文言文学习应达到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随后,在附录一列出了二十篇推荐篇目。于是,不约而同的,全国各省市在中考题型设置上都安排了课内文言文考查这一题型。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课内文言文,中考不考也罢!拙见据理如下:

 一、教师偏重课内文言文教学,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在中考中,每一分都决定着学生能否考上理想中的上一级学校。在笔者所在的吉林省,课内文言文虽然只占10分,但它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篇目,只在《课标》推荐的篇目中选择,并且长春市压缩到了16篇。为了考试的时候课内文言文部分不丢分,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内文言文自然而然的就有所侧重了。作家作品,要求学生熟记;文言实词,命令学生记熟。在剖析文本的时候,真像拿着杀猪刀一样,先把文章分成几部分,再对每一部分从词语的作用,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心主旨。如果仅仅是这样,还算正常,最要命的是,为了保证不丢分,教师把从各处搜集来的各种类型的试题统一打印出来,叫学生一道题,一道题地去背诵,直到记得滚瓜烂熟为止。当考试结束,一看试卷,试题答案就像是克隆人一样,丝毫不差,都是一个模子里抠出来的。我一边教,一边痛心,这种教学形式怎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怎能发展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教师教授文言文,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篇章,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课内文言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教师教授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用学习到的方法来解答其他的文言文。虽然现在的中考,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但为了课内文言文在中考中的这10分,教师和学生们宁可采取这种应试式的教学和学习,宁可在其他的考查阅读能力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名著阅读等题型上败走麦城。课内文言文,已经成为了限制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一个毒瘤,只有割除,才能改变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怪病。

二、学生过分的侧重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打乱了学生中考复习的时间,使中考复习内容的安排不合理。

教学课时是有限的,教材中还有大量的现代文,这些文章,从体裁上有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些文章,都是精选的优秀的文章。而实际教学情况是,由于语文教师在教授课内文言文的时候占用了大量的课时,导致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文本,仔细地去赏析文章之美。尤其是在中考复习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内文言文上不丢分,可谓是煞费苦心。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全面攻克课内文言文的知识点:作家作品、实词虚词、内容理解题、结构分析题、修辞作用题、赏析题、联系实际题。一轮复习结束,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只复习了16篇文言文。第二轮复习时在选一些可能考的精选题每个学生挨个过关,又是一个多月的时间。最后是第三轮的课内文言文的真题演练,又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初三复习没做别的,尽复习课内文言文了。由于现代文阅读不考课内的,作文也没有可抓的内容,这些在中考中占分比重比较大的题型的复习只有少得可怜的时间了。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既讨厌课内文言文的死记硬背,又对现代文的赏析感到厌烦,进而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想,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中考的时候能好吗?

三、过分侧重课内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

现在的高考,已经不再考查课内文言文。在平时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只是通过讲解教材中的文言文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授文言阅读的方法。考试的时候都是平时没见到的文言文,从语文的系统性教学来说,初中和高中也应有一个衔接,初中阶段对课内文言文的大肆考查,必定使这些学生在上高中后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期。而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啊!所以,在初中阶段,如果中考的时候不考课内文言文,加大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内容,提高课外文言文的分值,学生上高中后就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了。

    可见,当初中只考课外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就不会让学生去死记硬背那些现成的试题答案,教师就会主动地改变教学形式和方法,加强阅读的有效引导,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才会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也能让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课标》中所提出的目标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落实。

   为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为了语文教学有效有序地进行,课内文言文,中考不考也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