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的春愁
长安城的街路上,行人很少,一个头戴黑色幞头巾,身穿青色袍衫的中年男子在街上行走。那紧蹙的眉,那黄瘦的脸,好似有千般愁,万般苦压心头。这个中年男子,在历史上被称作忧国忧民的诗人,他脸上的这种忧伤之情,似被黄连水浸泡过一般,由内到外地渗透着苦,而这种苦,伴随着他的一生。他,就是诗圣杜甫。
曾经杜甫,本不是这番愁苦的样子,在杜甫的性格中,也有着轻狂的一面,要不,他怎会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要不,他只是见了仰慕的前辈李白几面,就乐得忘乎所以,连连写诗纪念。诗人不幸诗家兴,杜甫的性格的改变,和他的境遇是有很大关联的。他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时期,注定了他命运的多舛,他目睹了唐朝的这一变化,诗人的敏感使他开始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加上自己命运的多舛,内心困顿,情感寄托到诗歌上,使他写出了大量的悲郁之作。
自从公元755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后,鼎盛的大唐王朝风云突起,波涛翻滚,一片衰败之景。第二年,杜甫本想去灵武,在灵武,唐肃宗刚刚继位。可是,在半路上,却被安禄山的叛军所捉,被押解到长安,关押了一段时间。后来,由于官职低小,被放了出来,但只能滞留长安,不能随便出入。
困居长安近半年的杜甫,在春季到来之际,独自在长安城闲游。沦陷的国都长安草木葱茏,肆意地生长着。由于战乱,长安城已经无人打扫,随处可见春草生长在宽阔的路面上,好像春草有意,似在填补游人稀少的落寞。道旁的树木,曾经修剪得景象多变,各式各样的,现在,人们疏于打理,已经旁逸斜出,阻挡着人们行进的脚步。杜甫不由想起了曾经的长安城,那时,长安城多么地繁华啊!作为万国朝拜的圣都,那时的长安,一片锦绣,繁华热闹。烟柳葱茏,花团锦簇的长安,车如流水马如龙,人行路上,摩肩接踵,正像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中所说的“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可现在,曾经的一切繁华都不复存在了。
看着眼前的凄凉,杜甫不禁悲从心来。想想自己,乃是名将杜预之后,诗人杜审言之孙,他本想以自己之才学报效国家的,可没想到,今困居于此,报国无门,叛军就在眼前,却不能操戈相向。叛军乃虎狼之师,唐军与之交战,节节败退,连玄宗皇帝都被赶到了蜀地。春光明媚之时,花初放,鸟初鸣,本是令人喜悦之景,可是,在这样的一个兵荒马乱的时候,有国不能报,有家不能回,景色虽好,却怎能让人高兴得起来呢?看着春花的绽放,杜甫不禁泪潸潸,如雨而下。缓步向前,忽听莺鸟啼叫,那婉转的声音,不再悦耳,却勾起了杜甫无限缠绵的忧伤。他想起了妻儿,妻子杨氏,本是大家闺秀,可是,自十九岁嫁给自己,却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自己多年离家在外,家中一切都需要她支撑。前年,小儿子因饥饿而夭折,使她痛苦异常。现在,自己被困长安,她独自一人在鄜州养育儿女,辛苦可想而知。想到此,杜甫的心一阵绞痛。
安禄山的叛军在街路上横冲直撞着,真可谓是“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连鸡狗都不得安宁。自长安城被叛军占领后,大小战役连续不断,致使民生凋敝,苦不堪言。长安城,就像一个孤岛一样,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听说,肃宗皇帝已经派大将郭子仪出兵,准备收复长安。毕竟,国都被占,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叛军对长安的防御更加紧了,要想出城,简直比登天还难。杜甫本想写一封家书寄给妻子的,可是,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每个人都自顾不暇,哪还有信使来收信呢?家人现在怎么样了,她们一切都好吗?“如果现在有办法见到我的家人,我愿付出一切,即使献出生命,我也心甘情愿”这样想着,杜甫加快了行进的脚步。
杜甫此行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行走,他是想寻找一条出城的路,一个叛军防备不严的路,好偷偷出城。经过近段时间勘测,他发现,叛军对于城西的金光门防守得最松,他已经计划好了,等郭子仪大军到来,叛军疏于防范的时候,他就从金光门偷偷逃出去。到那时,他既可以报效国家,又可以见到他日思夜想的家人们了。
傍晚时分,杜甫回到居所,这是一个府衙,外面有叛军把守,里面居住的,都是一些品级很低的唐朝官吏。叛军对他们还算客气,并没有太难为他们,只是希望他们不要为大唐做事,改投安禄山为好。杜甫回到屋中,掌上灯,默默地想着心事。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来到窗前,对着铜镜,看着自己的容颜,不禁悲伤之情又潜生于心底。四十五岁的他,正值壮年,可是,却已经是满头华发。他知道,过早的衰老,一是战乱的折磨,二是思念家人,三呢?就是忧虑这个国家的命运。大唐王朝,有过贞观之治的兴盛,有过开元盛世的繁华,而现在,却又是如此地不堪,国家的命运将向何处去,昨日的辉煌是否能够再现。他的烦恼太多,他的忧愁之情太盛,怎不会愁白了头呢?看着杂乱的头发,他在镜前梳理了一番,齐整之后,他拿出簪子,准备把头发束起来,可是,簪子插在头发上,稍一移动身体,簪子就滑落下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先用丝线扎好头发,再用簪子固定好,终于,簪子不再滑落了。
窗外刮起了风,窗扉摇动,烛影憧憧,恍惚间,杜甫不禁又想起了妻儿,想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泪又不禁流了下来,沾湿了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