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情感三变——《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赏读

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主持人董卿问了嘉宾评委蒙曼老师一个问题:如果可以让您做一个选择的话,您想成为哪一个诗人?蒙曼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就选李白,没的说,李白这个人没有烟火气,所以也不知道世路艰难……他有一种非常天真的自信,乃至自恋,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大呼小叫地,痛痛快快地度过了一生。”的确,李白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天生乐观的性格,使他在遇到人生的坎坷,心情抑郁的时候,总是能够找到解脱的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所以蒙曼老师说他没有烟火气。是的,他就像一位偶然来到人间的仙人,潇洒地在人间走了一遭后,又回到了仙境。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三岁了。他的确像一个流落于人世间的仙人,一生都在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尤其是他的前半生,基本上过的是一种仗剑行天涯,结友游四方的游侠生活,但才华横溢的李白也想把自己满腹的才学奉献给盛世唐朝,于是,期间多次拜谒名流显贵,但多不得重用。终于,在公元742年的时候,他被唐玄宗所知,奉召入京,被封为翰林学士,陪侍在玄宗左右,风光了两年。可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已不再是当年英姿勃发,壮志凌云的李三郎,他沉溺于开元盛世的繁华中,习惯了有美人陪伴的安逸生活,让李白来到京城,也只不过是让这样的才冠天下的才子为他写诗以供吟唱,助玩兴罢了。开始的时候,李白是很感激唐玄宗的赏识的,可逐渐地,李白就厌倦了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他得罪了当朝一些权贵,终于,在谗言的蛊惑下,唐玄宗渐渐疏远了李白,他终究还是离开了朝廷,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公元753年,李白客居宣州,巧遇族叔李云。在异乡能够以亲人相遇,本是一件很令人愉悦的事情,但很快,李云却要远行了,“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此时愈发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正是因为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他在谢朓楼上为李云饯行时,把自己最真实,最无拘无束的情感抒发了出来,写下了《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饱含真性情的送别诗。

一般的送别诗,往往会抒发一种难舍之情,关爱之意,以及临行的祝愿,可李白在这首诗里,却完全摒弃了写送别诗的传统立意,而完全是一种心绪的抒发。可能因为李云是他的族叔,在李云面前,他变成了一个任性的晚辈,他要在与族叔临别的时候,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地述说。所以,在诗中,李白感慨万千,情感一波三折,恣意地表达着自己的真性情。

一变:逸兴豪情李太白,怎可抑郁填衷肠。

旷达如李白,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开篇没有写送别,而却抒发内心中的悲伤抑郁之情,以及内心的苦闷。“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是对时间流逝的慨叹。时间是无情的,它总是匆匆地向前流逝,不肯停留下一分钟的脚步。它带走了人的青春,带走了一个人的豪情壮志,最终,让一个人彻底地消失。李白曾想施展所学为国效力,可面对日益腐败的朝廷,谗佞奸人在朝堂之上的横行,他知道自己一切的理想都只能是空想。他就像一个被时间丢弃的人,眼看着它的匆匆,一去不复返了,而自己却无计可施。一个“弃”字,有着太多的辛酸与不舍。“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落我心者”是什么?是怀才不遇的苦闷,是国事衰退的悲伤,是见到奸臣当道的愤慨,在今日一起涌动于心头,引发了李白无限悠长的烦闷之情。

这二十二个字,语言重叠复沓,把李白的郁闷、悲伤、烦闷、忧愁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照理,李白可能会继续抒发自己的这种抑郁愁苦之情,可是,李白就是李白,他的诗歌总是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在这接下来的两句,李白的情感却发生了转折。秋风起,鸿雁飞,不禁激起了李白的豪情壮志,“是啊!鸿雁尚能不畏艰险,在秋风乍起时南飞远渡,我李白为何要惧怕眼前的困难,凭空产生这些忧伤之情呢?”面对眼前所见之景,李白的忧伤和悲愤之情消失了,举起了酒杯,与自己的族叔李云痛饮,酣畅淋漓地把酒言欢。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云当时担任的官职是秘书省校书郎,掌管着朝廷图书馆的管理,也是著名的古文家。在诗句中,李白夸赞李云的文章具有“建安风骨”,像“三曹”,似“建安七子”,意境宏大,笔调郎畅。而自己,具有小谢,即谢朓诗歌那样清新秀发的风格。在这里,李白通过用典,既赞美了李云的文章,也赞美了自己的诗歌,是对李云的欣赏,也是自己自信的证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喝到酒酣时,怎不起豪情,何况是像李白这样乐观旷达的人。在前四句的铺垫渲染的基础上,李白进一步地抒发自己的逸兴之情。“俱”说的是他和李云二人,此时举觞共饮,使李白的兴致勃发,思绪飘然欲飞,产生了上天揽月的豪情。“月”这个意象在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高高悬挂于天空中的月是很能激起李白的征服欲的。而月又是皎洁的,它代表着光明,也可以看出李白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光明世界的渴望。

二变:豪情虽已起,愁思更断肠。

酒醉之时的李白,上天揽月的豪情是真实的,在谢朓楼上,酒酣之时,他也是快乐的。可是,尽管他的思想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策马扬鞭,任意驰骋,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他真实地感受到了现实世界的污浊与腐朽,尤其是见到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蠢蠢欲动的情形,而唐玄宗却生活在歌舞升平中,他是担忧的。而面对这一切,他却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无法抑制地,国愁思绪产生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想摆脱这种愁绪,于是,楼上眺望,看见宛溪水潺潺流动,举觞饮酒,想一醉解千愁,可一切都是徒然,愁绪却更深了。流水不能用刀斩断,愁绪也不能用饮酒来消除。李白在这里用形象的流水来写愁,用得真是恰到好处。而李白“抽刀断水”“举杯消愁”,他是想摆脱这种愁苦之情的,那经他的努力后,最后愁绪消失了吗?

三变:太白终有旷达意,万千愁思化流水。

李白毕竟是李白,这样的一位谪仙人总是会在人生失意处,心情惆怅时找到排解自己方法。“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当李白自身理想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的时候,他想到的办法是避世,像一位隐者一样,披散头发,驾着一叶小舟,飘荡在沧海间,寻一处清静之地,寄余生。这,其实是古代文人常走的一条道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是这样,李白也同样如此,只不过李白显得更洒脱而已。但这种洒脱显得有些悲壮,也有些无奈,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在当时的社会里,这种避世,是李白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消愁的方式。

人生于世,谁都会经历苦难,谁都会在苦闷和悲愤中徘徊,当无法排解的时候,想一想李白,旷达一点,学会超脱,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