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残荷|读晚风随笔的一点感想

杨逸明先生在其微信号“海上清音诗词沙龙”上发了不少随笔,有些颇有意味。可以说说。

数千年来,农耕社会积累了旧体诗词的丰富的词语库和意象库,我们现在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语言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词语并不是拿来就可以使用的,如果我们按照平仄和押韵的要求信手拈来随意使用到诗词中去就会显得有陈旧感。当然并不是完全不能用。有人反对用“挂帆”、“剪烛”、“宵漏”等词语,说太陈旧,与现代生活不符,我觉得也未必。马路不见马,火车不烧火,轮船不用轮,也还一直在沿用,没人觉得陈旧过时。问题是你怎么用。当代的诗词创作爱好者应该有一种使命感,我们要进行实验,需要积累属于我们时代的诗词创作的新的词语库和意象库。使得我们当代创作的旧体诗词既富于时代感,又有诗意和美感。这个过程可能会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残荷按:

我很赞成这样贴近实际的论述与思考。我们常说诗不要拟古,可是拟到什么程度才算拟古呢?这里面有个尺度问题。毕竟,笑话也分雅谑和恶谑。穿着打扮稍有模仿叫借鉴,如果几乎一样那就成优孟衣冠了。程度不同,效果必然各异。具体到诗词创作,我们当然需要进行实验,需要积累属于我们时代的诗词创作的新的词语库和意象库。那么“挂帆”、“剪烛”一类的词或者就难免有时会碰到,这时是顺手拿来用还是完全抛开,还是有所剪裁地用?我觉得,这里面尺度的关键就在隔与不隔。如果隔,就不宜用,至少应该改造后再用。如果不隔,就不妨借用。什么时候不隔呢?比如一个老朋友坐船来看我,我写诗谢他说:谢君千里片帆来,在轮船等词不大好用时,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不妨事的。如果明明是坐动车来的,硬要说是千里片帆来,那就成了驴唇对马嘴了。这时最好另选词语为妙。再如“宵漏”一词,我相信除了很少人(比如考古工作者)有机会了解到“宵漏”具体是怎样情形,其他人于此词只怕都不免有所隔膜。那么这样的词就不妨用时针、墙针、指针等词来替代了。

屈原的《离骚》中有三句诗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第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人生还是学习诗词创作,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该投机取巧,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一种诗人的执着,也体现诗人的风骨。诗人要有才情,更重要的是要有风骨。第三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诗人的优良传统。诗人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诗人的“小我”要与人类的“大我”息息相关。诗人不是不可以吟风弄月,但是如果忘记民生,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诗人,一个受人尊敬的诗人。

残荷按:

我基本赞同杨先生上述看法。但觉得还需要有所补充。因为我认为诗词的创作题材不应仅仅只有这两个维度:风月与民生。如果仅有这二者,那庄子、陶渊明、李白以及李贺等诗人怎么安放(庄子虽不写诗,但其作品极富有诗性)?因为这些诗人除了写风月、书民生外,有大量篇幅写的是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感悟。有鉴于此,我认为在评价维度上,我们也不应仅仅从风月、民生两个维度上去考察诗人的成就。一切高超之艺术本质上都是游心的产物。而心因人而殊,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子,也许在具体实践上确实有境界之高下,但我决不可预设立场,认为写民生的就一定伟大,写风月的就一定卑弱,关键还看作品中表现出的精神世界是不是滂沛宏大,是不是超越群伦,矫矫然自成境界。只有这样,诗词才会越写越大,而不是始终在传统范围里埋头转圈。

十多年前有个狂妄的小子对我说他要拯救中华诗词。我说,汉字不灭,中华诗词不会亡。我感到是中华诗词拯救了我,我可拯救不了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我的事业,信仰,宗教。聂绀弩、胡风、李锐当年关在监狱里还在写诗,他们不是为了拯救中华诗词,因为当时他们自己生命的存活都发生了问题,是中华诗词拯救了他们,使他们终于度过了劫难。和尚念经不是为了拯救释迦牟尼,而是释迦牟尼在拯救他。那小子听了我的话大概很生气,不久就在网上撰文造谣诋毁我,把我当成他“拯救”中华诗词的拌脚石啦。胡适说:“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如果他骂我后于拯救中华诗词有益,我自然也愿意啦。所以我没有回嘴。

残荷按:

上面这小子狂妄吗?看起来是有点。可是人不该狂妄吗?似乎又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从李杜的作品看起来他们的治国本领都超卓一世,可是在具体政治实践上,他们又谈不上有什么成绩,相反倒见得有些稚嫩。可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狂妄,李杜的诗还是会是那样吗?所以我总觉得,说是一个世界,做又是一个世界。如果你说得好,你确实可能成为李杜,尽管大口炎炎却让人叫好、佩服。然而你需要耐得住冷嘲,需要一直简直你的理想主义,否则有一天发现梦想死了,却又不愿意完全滑向现实主义,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可能会更加痛苦。从个体来说,成为李杜的可能性未免太小。这时也许在狂妄一段时间后,回归现实会容易有更踏实的心态,在创作上也不再好高骛远,看起来没有那么壮阔、愤慨,但从此走向宁静和坚实,我觉得诗境由此更上一层也指日可期了。

————————————

(0)

相关推荐

  • 《春花诗词词》

    诗人风采 作者简介:诗人蒋春花笔名雨荷晴梦,又名荷雨梦.湖南省永州市江华县人.为歌颂祖国努力写许多的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 <春林新红> 文/蒋春花 ...

  • #中华好诗词#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

    #中华好诗词#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正因美好的事物被寄予着情感,怎能不令人沉醉,古人与今人对花的喜爱,原本并无二致.[飞吻]#成语天下#

  • 伍健中诗词选(76):司马台长城游(词10首)伍健中

    司马台长城游(词10首) [此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县,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城墙遗址,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清平乐.司马长城独好> 阖家大小,自驾郊游眺. 车到山前真奇妙,司马风光独好. ...

  • 一篇文章,读懂小楷【一点资讯】

    董其昌临<孝女曹娥碑> 小 楷 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之间(约公元三世纪初),从近年出土的大量汉简帛书来看,雏形楷书虽然体势微扁,时带波捺,富有较浓的隶意,但已初具规模. 其实从隶书蜕变成楷书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5)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1) 袁枚说:"诗虽新,似旧才佳."红楼梦宝黛初会,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觉得好生奇怪,倒象是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宝玉说出初见黛玉的印象是:&qu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6—10)

    晚风随笔(1-5) 杨逸明 (6) 诗人无非就是从字典里取出若干个字,找到一种新的排列方式,让人看了感到新鲜甚至惊奇,感动并且珍爱.如此而已.一样的碳元素,改变一下分子的排列方式,就成了"同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15)

    (11) 诗词创作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能写大,不能写小:能写粗,不能写细:能写笼统抽象,不能写具体形象.总体说来,还是逻辑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诗词要抓细节描写,都抓大,易堕空腔.米开朗基罗说:"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6—20)

    晚风随笔(16-20) 杨逸明 (16) 当代人评诗,每每过誉.袁枚云:"以部娄(小山丘)拟泰山,人人知其不伦,然在部娄,私心未尝不自喜也."然即使赞誉泰山,如云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

  • 【诗话文章】晚风随笔(21—25)

    晚风随笔(21-25) 杨逸明 (21) 十多年前有个狂妄的小子对我说他要拯救中华诗词.我说,汉字不灭,中华诗词不会亡.我感到是中华诗词拯救了我,我可拯救不了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我的事业,信仰,宗教. ...

  • 【诗话文章】晚风随笔(26—30)

    杨逸明 (26) 数千年来,农耕社会积累了旧体诗词的丰富的词语库和意象库,我们现在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语言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词语并不是拿来就可以使用的,如果我们按照平仄和押韵的要求信手拈来随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1—35)

    杨逸明 (31) 诸葛亮<出师表>充满人情.文采和诗意,读来令人感动.这竟然是写给皇帝的公文,却成了编入<古文观止>的经典散文.这样的公文和报告,在古代官场里很多,有不少被选入 ...

  •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36—40)

    杨逸明 (36) <诗经>中的诗篇,大多有三章,很多是只换了几个字,在意思上相类,但有程度上的不同,一唱三叹,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可见用字的精当和细腻.例如<硕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