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幸福的注脚
文丨杨德振
一个同事的儿子今年三十三岁了,一直过着“啃老”的日子。他父亲为了培养他自食其力的能力,下狠心“断供”、“断奶”,将他赶出家门……没想到,这个“巨婴”、“寄生虫”竟然找到父亲工作单位来“投诉”,口口声声说父母“虐待”他,没有“人性”……恰逢我值班,单位让我来处理“投诉”;我把这个“巨婴”叫到办公室,决定好好给他“上一课”,替单位解决“投诉”问题,替这个冤枉的父亲“平反昭雪”和出口气。
小伙子穿着时髦,留着卷发,一边耳朵上还戴着一个白金耳环;坐定后,我开门见山的问他:“你父亲如何'虐待’你的?!”他把他父亲“不给零花钱”、“反对谈恋爱”、“把他赶出家门”的事细说了一遍;我说:“二千元零花钱不够你一个月花销的,如果再加二千元是多少钱?”他眼睛一亮,以为是我与他父亲事先商量好了“准备解决问题”,不由露出笑脸,回答说:“四千元足够了,够了!”我脸色一沉:“看来你不是个傻子呀?我以为二千加二千,你不知道答案呢?!”其实我真的是在测验他的智力,如果碰上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你跟他开导再多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必浪费工夫了。
这个“巨婴”反应很快,说明他绝不是智力有问题的人,而是意识观念与行为上存在严重偏重,这种人懒惰、不愿吃苦、不愿走向社会、不愿参与社会化大生产,耽于享受与挥霍,过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生活,沉浸在一种自闭自足的小天地里不能自拔,说白了,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行为性疾病。仅靠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和说服是没有效果的,即便“过极”地把这样的人“赶出门”,也不见得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相反,还可能闹出诸如此类“上访”、“投诉”笑话甚至啼笑皆非的恶作剧或悲剧出来。最好的办法是社会、家庭、医疗机构一起参与进来,一起“纠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喝了一口水后,我接着问他:“你知道你父亲早出晚归,一个月挣多少工资吗?”,他摇一摇头,表示不知道,我说:“我告诉你,你父亲起早贪黑的上班,一个月工资也就五千元左右,你一个人要零花钱就要走了二千元,余下三千元要养家糊口和负责各种花销,怎么够呢?你了解不了解你父亲?他有哪些生活习惯?”小伙子嗫嚅地说:“我爸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擅交朋结友,天天下班后呆在家里看电视……”我补充道:“你父亲一直都很节俭,衣着朴素,从不乱花钱;尤其在单位认真工作,很敬业,这一点你怎么不去好好学习呢?”说到此处,我突然想到他父亲在单位里每年只要有献血任务派下来,总是第一个报名,除了献爱心的动机不可否认外,我猜测是否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动机存在?!因为单位给每一位献血者在事后总要补助营养费几百元,这样,他父亲就可以名正言顺拿到此笔小钱去补贴家用了,善举之中又有“壮烈”和辛酸的成份!我把此事前头后尾沉重地讲了一遍,这下小伙子表情凝重,低下了头,似乎有点羞愧。
我趁热打铁:“人既为人,与低级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思想和热爱劳动;一个人不爱劳动,与低级动物有什么区别?你四肢健全、青春年少、思想活跃,难道一辈子甘于过一个低级动物不劳而获、浑浑噩噩或嗟来之食的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又丰富生活,是人生幸福的注脚;'注脚’的厚重与笃实,又关乎一个人生活的丰盈与滋味;只有靠自己双手采撷来的果实,才有甘甜美味;再说,勤劳是中国人几千年留下来的美德,为什么要荒废自己的动手能力呢?!”
“投诉处理”变成“心理疏导”,一个半小时后,小伙子蹙促的眉毛似乎有所舒展。临走,他拉着我的手说:“谢谢叔叔开导!我明天找工作去上班,再也不跟爸妈要钱花了。”但愿这个小伙子真正理解我的一片“苦口婆心”,真正理解和领悟“劳动是幸福的注脚”这句话的内涵和真谛。
“五一”节临近,向所有热爱劳动、通过劳动创造人生价值与幸福、改变世界的人们致敬!
二0二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